清晨六点的广州老西关,陶陶居的铜制吊扇尚未转起,后厨已传来 “笃笃” 的擀皮声。对于广府人而言,早茶不是简单的早餐,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仪式,而虾饺与艇仔粥这两样点心,正是这场仪式的灵魂所在。正如美食家蔡澜所言:“广州虾饺是珠江口的珍珠,每一口都藏着水乡的温润。”
虾饺的精致堪称粤菜工艺的缩影。陶陶居点心总监陈志强手中的虾饺,必须符合 “十八褶、透光亮” 的标准。选材上大有讲究:澄粉与木薯淀粉按 7:3 配比,用沸水烫面才能达到 “晶莹剔透” 的效果,透光率可达 65%;虾仁需选用珠江口的鲜活河虾,去壳后用冰水浸泡 10 分钟,口感才够 Q 弹。制作时,面皮要擀至比硬币还薄,包裹住虾仁、笋丁与肥膘的馅料,捏褶时指尖发力要均匀,第十八褶必须与第一褶完美闭合。蒸制需用猛火 3 分钟,时间多一秒则皮软,少一秒则馅生。咬开的瞬间,鲜美的汤汁率先溢出,虾仁在齿间弹动,笋丁带来脆爽口感,难怪清代《调鼎集》早有 “粉角莹白,滋味鲜醇” 的记载。
艇仔粥则是水上人家的智慧结晶。旧时珠江上的疍家艇,将新鲜河鲜、鱼片、猪皮等食材混入白粥,卖给过往客商,逐渐演变成今日的经典。广州 “伍湛记” 的艇仔粥坚持现点现熬:先用猪骨、老鸡吊制 6 小时的底粥,米要煮至 “开花不烂”;配料需有鱼片、虾仁、浮皮、花生、蛋丝等八样,少一样都不算正宗。老板伍叔演示着独门技法:舀一勺滚烫的粥浇在配料上,反复三次让食材受热均匀,最后撒上炸葱花与胡椒粉。粥入口绵密,浮皮吸饱汤汁后口感软糯,花生带来香脆,多种鲜味在口中层层叠加,恰似珠江水系的包容共生。
广府早茶的底蕴藏在慢时光里。老茶客们点一壶普洱,先尝虾饺的精致,再品艇仔粥的醇厚,闲聊间消磨半日光阴。陈师傅说:“虾饺的褶子要像粤剧的水袖,讲究行云流水;艇仔粥的配料要似珠江的支流,缺一不可。” 如今在广州的茶楼里,仍能看到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捏虾饺,听到瓷勺碰撞粥碗的清脆声响,这便是广府人 “食不厌精” 的生活哲学,在一笼一粥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