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生活疑问,答案是:对于合格的PET材质瓶装水,暴晒后产生剧毒物质的可能性极低,但水质会下降,并不建议饮用。
1. 塑料瓶材质是关键
市面上的普通瓶装水瓶子多采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瓶底通常有“1”字回收标志。这种材料在常温下性质稳定,溶出物极少。虽然夏季暴晒会使车内等封闭空间温度升高,但通常仍难以持续达到使PET发生严重分解的高温(一般需超过70℃)。
2. 解析“有毒”说法的来源
公众的担忧主要集中于两点:
(1)锑的溶出:PET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锑,在高温下可能加速向水中迁移。然而研究显示,即便在极端条件下,溶出的锑含量也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限值,不会造成急性中毒。
(2)塑化剂问题: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PET材质本身并不需要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如DEHP)来成型,因此暴晒导致塑化剂大量溶出的说法缺乏依据。
3. 暴晒后的实际风险
真正的风险不在于“中毒”,而在于水质劣化:
(1)口感变差:高温会促使塑料中的微量小分子(如乙醛)析出,使水产生明显的“塑料味”,这是最直接的变化。
(2)微生物风险:如果瓶子已经开封,高温环境会加速瓶口和水中细菌的繁殖,饮用后可能引起肠胃不适。
(3)审慎原则:虽然单次饮用风险很低,但从长期健康角度考虑,不应养成饮用暴晒后瓶装水的习惯。
来源:综合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