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贵州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校园餐”问题,从食材采购源头强化把控,严格规范验收标准,到优化食谱,增加优质蛋白与新鲜果蔬供应,还将本地特色食品纳入营养餐,并且不断完善食堂操作规范与卫生标准。为进一步提升校园餐质量,保障学生营养摄入,贵州省推行了营养餐“四个一”核心膳食要求,即每天1个鸡蛋、每天1两肉、每天1份水果、每周至少3次牛奶。全力推动校园餐从“吃得饱”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升级。
剑河县城关第五小学学生正在吃午餐。杨菊梅摄
清晨5点半,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黔东南的群山上,剑河县城关第五幼儿园的食堂已灯火通明。园长杨媛媛和她的团队正忙碌着检查当日食材,而这批刚从合作社运来的新鲜蔬菜,在经过20分钟浸泡清洗后,将变成孩子们餐盘里的清炒时蔬和营养汤品。
“看着孩子们吃得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杨媛媛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这一幕,正是贵州校园餐提质升级的生动缩影。
医护人员在天柱县第八小学为学生讲解营养知识。龚偕延摄
自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贵州校园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最初的每人每天3元逐步提升至5元,地方政府通过“5+X”模式进一步保障餐食质量。
如今,这项覆盖全省的民生工程已惠及数百万学生。
在遵义湄潭县茶城小学,孩子们每周能品尝到芙蓉蛋、酸辣椒炒肉丝等特色菜肴;在贵阳第十七中学,送餐车配备“双摄像头”全程监控,确保每一份午餐安全抵达。这番变化的背后,是贵州将“小餐桌”当作“大民生”的执政理念,融汇着无数教育工作者、食堂员工和监管人员的辛勤付出。
丰富的菜谱里有着暖心事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中心小学的食堂内张贴着节约粮食的海报标语,每天午餐后,这里的学生骄傲地展示自己的空餐盘。而这些小小的光盘背后,却藏着许多温暖的故事。
“学校的鸡肉就和妈妈做得一样香,每次都能多吃半碗。”建档立卡户学生小文就是受益者之一,作为家中的老三,她每周五天都能吃到营养均衡的午餐。这顿午餐不仅解决了她的温饱,更让这个贫困家庭每年省下了数千元伙食费。
然而,这样的故事在贵州校园里并不少见。“这个像月亮一样圆圆的蛋,看着就很好吃。”在黔东南州剑河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幼儿园,苗族小朋友阿朵在第一次吃到虾仁蒸蛋时,兴奋地拉着老师的手说。
食堂工作人员注意到这个细节后,特意将鸡蛋做成卡通造型,还加入了本地特色的酸汤鱼,只为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味道中接受新食材。
品种丰富、营养均衡的校园餐。罗海兰摄
如今,贵州省校园餐食谱设计以“科学营养、均衡搭配”为核心原则,结合地域特色与学生成长需求。毕节市赫章县等地区推行“田间地头直采”模式,蔬菜、肉类直接由农户供应,降低成本并保障新鲜度;贵阳传习中学的酸汤鱼和干锅排骨;黔南瓮安第五中学等校每日提供“五菜二汤”,主食与配菜可无限添加,部分学校将酸汤鱼、辣子鸡等具有“黔味”特色菜融入食谱,确保学生吃饱吃好。
贵州校园餐通过标准化框架、地域化创新和严格监管,构建了兼顾营养、安全与特色的膳食体系,有效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
舌尖安全背后的制度与创新
走进贵阳市云岩区实验小学的食堂,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后厨画面——厨师们戴着口罩、帽子,在标准化操作间忙碌。
家长刘女士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孩子午餐的全程制作过程:“现在连蔬菜浸泡时间都能看到,比我们自己家厨房还透明。”这种“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已成为贵州校园餐的标配。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在贵阳市南明区,萃元小学和贵阳十六中分别探索出两种成功模式:前者坚持“自办自管”,每天由教师试餐后配送至教室;后者采用中央厨房配送,每份餐食都有“身份证”——密封条标注着制作时间、班级和责任人。
教师及家长们对餐食满意。罗海兰摄
制度创新同样精彩。安顺市西秀区开创的“1234”校农对接模式,既保障了食材新鲜,又带动了脱贫户增收。当地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学校每周定点采购2000斤蔬菜,我们不用再跑市场,还能多赚3成。”这种双赢机制,让校园餐成为乡村振兴的纽带。
而在监管方面,使用超过保质期食材、生产腐败变质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一经查实将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得益于“负面清单管理”“有奖举报”等制度的推行,不断为校园餐构筑起“防火墙”。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校园餐“明厨亮灶”工程,通过“互联网+透明厨房”模式实现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覆盖范围广、监管手段多元,成效显著。
一组数据可以见证:2023年,全省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77.96%,校外供餐单位“明厨亮灶”率达100%。
营养升级中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智慧
每逢临近节假日,安顺民族中学的食堂都会飘出特别的香气——布依族传统五色糯米饭和苗家酸汤鱼成为当日主打。这是营养师为学生们特别设计的“民族美食日”,“既要满足营养标准,也要让孩子们记住乡愁。”营养师表示,通过开发“特色营养餐”系列,将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营养学完美结合。
在贵州校园餐的升级过程中,这样的教育智慧随处可见。黔西南贞丰第一小学把食堂变成“食育课堂”,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种植土地,学生们通过种植蔬菜、参与配餐,不仅认识了各种营养素,更懂得了感恩与节约。“原来我们吃的西红柿是自己种的。”五年级学生小芳在劳动日记里写道。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认知层面。在贵阳第十七中学,通过一堂“油脂实验室”课,用吸油纸演示油炸食品的含油量,通过视频讲解健康与不健康血管的对比。“现在孩子们主动要求少油少盐,还会提醒家长注意饮食健康。”老师欣慰地说。
目前,根据学生口味喜好,各校园纷纷“出招”,在饭菜上下功夫,在搭配上更讲科学,在不影响菜品风味基础上做到减油减糖减咸,追求更加健康的膳食。
这种从“喂养”到“培育”的转变,正是贵州校园餐推进的丰硕成果。
学生们在食堂有序用餐。仁怀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黔东南的苗岭侗寨到黔北的乌蒙山区,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到城市现代化校园,贵州用14年时间书写了校园餐的精彩答卷。这不仅是食物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当学生们用光盘回应关怀,当贫困生用成绩回报关爱,当学生们用劳动创造价值,可以看到的是一幅“教育+营养+扶贫”的立体画卷。
小午餐大民生,它关乎的不仅是今天的孩子,更是贵州的未来,贵州正以“食安”筑基,以“营养”赋能,让每一顿校园餐都成为滋养希望的种子。
来源:贵州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