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的月色、炎帝故里的香火与武当山的云雾,如何在一场旅程中交织成生命的醍醐?穿越荆楚,文化润心。六天四城,让我们一起走进2025湖北明心之旅吧。由于文章比较长,将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发布,本文为下篇。
Day05-十堰武当山问道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巍然矗立于八百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之处,主峰天柱峰外形酷似一只昂首向天的巨龟,众人称之为“天造玄武”。
相传是上古玄武神得道飞升之圣地,故有“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后更名武当,此外还有太岳、玄岳、大岳、太和山、仙室山等称谓。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群峰朝向主峰天柱峰的奇观,宛如一朵巨大的莲花盛放,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旷世奇景。
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被尊为“皇室家庙”,红墙绿瓦,与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异曲同工之妙。
朱棣为其封号“大岳太和山”,武当山的古建筑群,与自然完美融合,与山川融为一体,展现出“天上宫阙”之胜境。
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
在导游马丽娟的带领下,我们武当山小分队合理分配时间,集中游览武当山的精华——其标志性的“一顶、一宫、一岩、一坡”。
今天我们的目标是游历太子坡、紫霄宫与南岩宫,是其中的“一宫、一岩、一坡”。
明天我们的目标则是登顶金顶,是最后“一顶”。
太子坡红墙绿瓦,将古代建筑智慧的精妙演绎到了极致。“九曲黄河墙”蜿蜒曲折,如赤龙盘绕山腰。“一柱十二梁”建筑结构榫卯咬合,仅凭一根中心立柱,稳稳托起十二根横梁,历经数百年依然稳固如初,让人叹为观止。
据说这里因净乐国太子(即真武大帝)15岁在此修道得名,后太子受“铁杵磨针”点化返山复修,故又名“复真观”。上面太子殿为真武大帝少年读书处,殿前古桂树挂满祈愿带,尤以求学许愿著称,被认为象征“栋梁之才”。
紫霄宫气势恢弘,展现了皇家道观的庄严肃穆与极致美学。
明永乐皇帝敕建的182间殿宇沿中轴线次第铺展,朱红宫墙与展旗峰的青黛色山色交相辉映。周围山势形似“二龙戏珠”,被明永乐帝封为“紫霄福地”。
作为道教圣地,紫霄宫主殿供奉真武大帝青、中、老三阶段铜铸塑像及文武仙官像,父母殿另祀真武父母及观音、三霄娘娘等,体现道教“敬天法祖”思想。
漫步在紫霄宫庭院中,感受着山间的宁静和天地的灵气,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清净祥和之感。借这道家宝地,我们开始集体诵读《清静经》: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向南三公里外的南岩宫,是三十六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据说是真武得道飞升的“圣境”。
岩壁直立如刀削,许多建筑临壁而建,鬼斧神工,天下奇绝。
一条狭窄的石廊临崖蜿蜒,串联起各座殿堂。
最为标志性的就是龙首石,是一悬空雕龙的石梁,惊悚地探出悬崖长达2.9米,宽仅尺余。
龙首相拥一尊香炉,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龙头香”,被称为“天下第一香”。
昔日虔诚的香客怀着深厚信仰,冒着生命危险在此焚香礼拜。
龙头香因存在极高安全风险,康熙年间就已明令禁止游客直接上香,不知今人还有人上去否?
从南岩宫下来,喝茶歇息,李瑾老师组织大家拍千手观音照,自娱自乐了好长时间。
等休息好了,我们坐景区公交车赶往琼台中观,入住附近的云外山居酒店,方便明天早晨就近登金顶。
晚上,我们请到一名在山上修行的道长喝茶问道。
道长面色润泽,目光清澈,气质干净,得知他要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好多。开始大家还有些拘谨,聊着聊着就放松开来。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道长说养生即要养(注水),也要止(补漏)。契合造化谓之福,主宰造化谓之禄。情绪不要起伏过大,否则会把身体能量透支消耗掉,长此以往就会影响正常身体功能。出家是为了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我,断除妄念,否则容易陷入世间的是非里,也会空耗能量。
送走道长,又在云外山居附近遛遛弯,山里清幽宁静,一夜无梦。
Day06-登顶金顶
第二天自然醒后,神清气爽,一看才凌晨四点多。在山里,睡得就是踏实。
依然相约站桩,当打开云外山居的大门,一下惊呆了。
外面全是云雾,伸手不见五指,如同身在一片混沌的汪洋里。
不知为什么,在这里,不惊,不畏,不怖,内心感觉特别自在安详。
同修徐伟敏、方利祥、周珍贵也都出来站桩,金鑫、章林皓起得很早,他们喜欢跑步。
站完54分钟的桩,睁眼一看,天麻麻亮了。
一抬头,看到远方山顶,在晨曦的光照下,竟露出金顶尖尖一角,无比璀璨夺目。
回山庄吃早饭,在门口碰到李瑾,她已经读完一遍《道德家》了。
琼台的索道八点开始运行,我们坐上索道,云雾弥漫,如在仙境。
下索道后离金顶很近了,需要做最后的攀登。
这时候海拔高了,就能看到视野下面,一片云海,如海浪一样涌动。导游说最近难得一见的云海,竟被我们遇上了。
云起云落,随着山风的吹拂,缭绕的云雾缓缓流动,时而如轻纱拂面,时而如雪浪翻涌。站在山上往下俯瞰,远处的山峰也仿佛漂浮在云端的岛屿一般,若隐若现,宛如进入到一个超脱尘世的梦境中。
一路惊叹,一路拍照,路过“转运殿”绕柱祈福后,踏上“步步高升”一路台阶后,最终登上武当山金顶!
在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巅,赫然矗立着一座中国最大的铜铸鎏金神殿——武当山金殿!
武当山金殿,又称大岳太和宫,坐西朝东,当阳光折射时,整座殿宇金光灼灼,宛如天宫遗落人间。
金殿耗费二十吨精铜与三百公斤黄金,由古代工匠以超凡技艺铸造而成,历经数百年风雨雷电而辉煌依旧,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神像庄严神圣,殿中长明灯相传不灭。
据说武当山金殿,每当大雨来临之时,还会出现“祖师出汗”、“海马吐雾”、“雷火炼殿”三大奇观。
电闪雷鸣时,每当闪电划破长空直击金顶,金殿周围就会光芒四射,火光冲天,场面极其震撼。雷雨过后,金殿不仅没有损坏,反而更加光彩夺目。
但后来在金殿上安装了避雷针,虽不再遭雷击,但“雷火炼殿”的奇观也不再出现了,殊为可惜。
李琦班长提议可以在金顶上站会儿桩。趁着早晨人还不多,我们就地双手抱圆,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开始站桩。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借这钟灵毓秀之地,物华天宝之乡,我们且敞开心胸,吸日月之精华,汲天地之能量。
有人下午要赶飞机,十点半左右,我们就开始下山了。
一路上古柏苍松,青苔灰石,处处皆是诗情画意。
途中遇到一只橘猫,窝在岩石旮旯处晒太阳,见人拍它也不躲,依旧眯着眼睛打盹。
受山中灵气滋养,是否也修炼成灵猫了。不知道它是我眼中的风景,还是我是它眼中的风景。
金庸《倚天屠龙记》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当一百多岁的张三丰从身边摸出一对铁铸的罗汉,交给弟子俞岱岩时,这样描写:“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是啊,此情可待成追忆,许多事情,就这样错过了。连张真人,也都一样。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终章
归途如虹,返程时十堰机场的晚霞将航班染成火凤。
舷窗外云层如帛,恍惚之间,究竟是长江汉水所见的水纹?还是武当山涧漂浮的晨雾?
回顾这次明心之旅,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个个动人的画面,过电影般在心上浮现。
将武汉长江大桥的月色、越王勾践剑的寒光、神农殿前的香火、襄阳城里红糖烧饼的热气、古隆中的朗诵声、武当金顶的云雾嚼碎了,能否就能酿成属于自己的醍醐呢?
记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朋友之口感叹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那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苏轼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而那些看似珍贵的东西——令人艳羡的官职、丰厚的薪酬、显赫的名声,我们虽然可以暂时拥有它们,但最终都会如那滚滚长江之水,一去不再复返。
光阴荏苒,时事变迁,只有我们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和苏轼当年看到的其实是同一个月亮。
而人生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只有“感知世界的能力”和“精神之自由”罢了。
想起王维“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邀约,忽然明白:这场明心之旅,终究还是要醉的,不是酒,是那流淌了几千年的荆楚文化。
注:图中照片主要来自太友荟摄影师毕国宸及其伙伴的拍摄,少量选用太友老师在微信群分享的图片。创作码字不易,欢迎交流指正。若本文对您有启发,欢迎分享给更多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