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共同探讨汾酒原粮优势
清晨的曦光漫过东辽河岸,为吉林梨树县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染上金边。9月17日上午,在这片黝黑肥沃的土地上,一场围绕汾酒原粮的田野对话正徐徐展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酿酒地理IP主理人巨刚、华夏美酒地理创始人于瑞、糖酒快讯总编辑李森,漫步田埂,时而俯身观察饱满的高粱穗,时而相互交谈,就汾酒高粱的种植地理、风土条件与品质溯源抒发各自的看法与观点。
“这里紧邻东辽河,自然降雨就完全能满足高粱生长,几乎不需要人工灌溉。”张百平从地理学视角分析道,梨树县属半湿润区,雨热高度同季,年降水约600毫米,其中七成以上集中于六月到九月,夏季均温可达24摄氏度,这种水热配置极为契合高粱的全生育期。“与西北干旱地带完全不同,这里是天然的高粱优生带。”在张百平看来,地理位置也代表着酒的“最高境界”。
阳光洒向田间,颗粒饱满的高粱穗泛出深红光泽。巨刚接过话题,介绍汾酒的原粮布局早已不限于山西,而是广泛延伸至东北、内蒙古、甘肃等多地。“大麦主要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豌豆多种在河北,而高粱基地,除了山西本省,在吉林梨树、内蒙古等地也形成了大规模种植。”他指出,汾酒坚持在不同地理气候下因地制宜培育品种,比如眼前这片与吉林省农科院联合选育的“汾酒9号”,就是专门为东北黑土量身打造的高粱品种,“这就像五常的‘稻花香’,一方水土出一方好粮。”
▲于瑞记录高粱丰收场景
于瑞弯腰轻捻一枝高粱穗,仔细端详其粗壮的秆茎与密实的籽粒,不禁感叹:“这和我们小时候见过的食用高粱完全不同,它是专为酿酒而生的。”他特别比较了不同产区的光照数据,指出东北地区年光照时数高达约3000小时,远超黄淮和贵州产区。“充沛的光合作用累积了更丰富的风味前体物质,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命能量’。”在他看来,当下的消费者饮酒不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更寻求与酒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连接,“真实可追溯、坦诚讲真话,才是建立品牌信任的根本。”
▲“走进第一车间”,成为汾酒品牌名片
漫步陇亩之间,嘉宾们的共识逐渐清晰:从地理风土到科学育种,从产地布局到品质把控,一粒高粱的旅程,映射出的正是汾酒对“粮心”的守护。这是一场从土地出发的、真诚而漫长的实践。
李森从行业视角指出,汾酒持续五载打造“第一车间”IP,并成功带动行业关注源头,正是因为它把品牌的叙事真正落在了“土地的真诚”上。“白酒企业最终必须回归品质竞争,而品质的第一步,就是原料——“消费者想要的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土地、摸得着的良心。”他强调,如汾酒这样的头部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技术赋能、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不仅实现了原粮的高标准可控,更构建起一道难以复制的产业链壁垒。
▲汾酒小酒馆在田间“营业”
交谈间隙,嘉宾们在穗浪簌簌低语中端起酒杯,以汾酒为基酒的鸡尾酒与饮品、鲜果交融碰撞,呈现出不同风味。随着美酒入喉,四位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白酒的独特魅力,正源自其地理的多样性与人文的深厚性。张百平从科学视角提炼出“好酒三要素”:地理的风味、文化的醇香、美妙的口感。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汾酒从汾河谷地到松辽平原,自西往东、由北向南的原料布局与风物融合,是将千里之外的阳光、水土与生命能量,最终凝聚于一杯清香的智慧。
从传统的“一把抓”高粱到如今科学定制的专育品种,从汾阳本土到横跨中国北方的原粮版图,汾酒用一粒高粱的成长旅程,诠释了中国白酒对品质的坚守以及对产业未来的理解。这场田野里的寻踪,不只在于溯源,更是一场始于土地、归于信任的真诚对话。
文字:刘 妍
摄影:卫 波 严长江(见习)
编校:刘 霞
责编:董 雷
审核: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