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长假,中山文旅地标继续“上新”。根据规划,位于石岐街道的孙文西路步行街将完成一期改造,于节前面向广大市民游客“开街”,这也标志着中山香山古城活化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孙文西路作为中山第一条乃至全国第一批商业步行街,见证了中山商业的辉煌,承载着一代代中山人的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价值。然而,在时光的侵蚀下,这条百年老街渐渐显露出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消防系统缺失、业态单一等各种问题。为了让这一百年老街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孙文西路步行街升级改造自2024年3月如火如荼地展开。
“孙文西路作为承载中山城市记忆、凝聚侨胞情感的重要街区,我们始终将‘侨房保护活化’与‘修旧如旧’作为改造工作的核心原则。”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介绍,改造工作锚定“历史原貌还原”,聚焦“历史元素留存”,对“具备良好保留条件”的历史遗存,优先采取“清理修复+原样留存”的方式。
漫步孙文西路,两侧独特的南洋风格骑楼建筑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其原始风貌与历史痕迹被精心保留,尽显历史文脉韵味;与此同时,伴随着一批融合本土文化底蕴与潮流基因的特色商户入驻,街区人气和商业氛围显著提升,迸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
事实上,业态更新正是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从面子到里子的一次全面升级,也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香山古城带来了全新活力。
“改造前,街区业态以低端服饰、鞋类零售及传统金店为主,缺乏餐饮、文化体验等多元配套,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也未能充分发挥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田湘攸表示,在改造过程中,他们将引导业态优化升级作为重点推进。
“对原有经营规范且有意愿转型的商户,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对接,支持其向‘特色化、品质化’方向调整。另外,我们重点引入了文化创意、特色餐饮、非遗体验、侨乡主题展览等新型业态,填补街区在‘体验式消费’和‘文化服务’上的空白。”田湘攸介绍,目前,除了在大体量物业中重点打造的中山文创非遗传承馆、孙奇珍茶楼、南成行南洋餐厅等主力业态,还引入骨雕、刺绣等非遗工作室,咀香园、美怡乐等老字号品牌;汇聚四囍咖啡等茶饮门店,以及赵记传承、崖口煲仔饭等特色美食商户;同时布局喜点狮、葵记陈皮等潮玩与文创展示类业态,积极对接港澳业态进驻,构建多元融合的街区消费场景。
在引入新业态的同时,当地还精心留住步行街历史建筑的主体结构与风貌肌理,让业态与建筑本身的历史属性相呼应。比如在原有侨商旧址打造“孙奇珍茶楼”“南成行南洋餐厅”,不仅保留了骑楼的木质花窗、满洲窗等历史元素,更在门店装修、服务场景中融入侨乡饮食文化——像茶楼的茶点器皿复刻民国时期样式,餐厅的菜品研发参考南洋侨胞的饮食记忆,让消费者在体验餐饮服务的同时,直观感受街区的侨商历史脉络。
此外,步行街改造过程中还推动非遗、老字号等文化符号与新业态深度绑定,而非单纯“入驻”。例如引入的骨雕、刺绣非遗工作室,并非仅作为展示空间,而是设置了“非遗体验课”,游客可在骑楼老建筑内亲手制作简易非遗手作,让传统技艺从“静态展览”变为“动态体验”;咀香园、美怡乐等老字号则在门店内增设“侨乡食品历史展区”,通过老包装、老广告画等物件,讲述品牌与孙文西路的历史渊源,让消费行为同步成为文化感知的过程。
随着“开街”在即,焕然一新的步行街不仅成为中山人的新期待,也成为中山接待远近游客打开一扇新的窗,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图丨记者 张德钢 通讯员 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