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都觉得山东省很统一,一口山东腔,再加上煎饼卷大葱,但实际只有山东人自己才知道,哪怕是一个省,习惯相差实在是太大了。
我曾经去过济南一段时间,本觉得到处都差不多,可没想到就像踏入另一个平行宇宙一样,诸多的日常细节就和到了外国差不多。
比如我们青岛这边的早饭,要么就是包子油条,要不就是蒸个馒头炒个菜之类的,但济宁的早饭却完全不一样。
济宁人早饭特别喜欢吃煎饼,早饭摊上还摆着已经切好的脆生生的大葱段,就等着被卷入煎饼的时候一同吃。
济南人的饭桌上也很少有青岛经常看到的清蒸刀鱼这种原汁原味的鲜味,而是鲜香扑鼻的甏肉干饭。他们用浓油赤酱包裹着五花肉块,再搭配上蒸的透亮的米饭,吃起来特别得劲。
在济宁街头,买东西经常会被人称呼为老丝儿,这可不是指你是教书匠的意思,而是像一把万用钥匙一样,可以灵活称呼任何人。
还有一些独特的方言音符,比如说“这事真赛”,就是这事真好的意思。再比如“郎当里”,青岛人刚过去刚听到,还真不知道是啥,还以为他们在念啥咒。
青岛人的生活节奏是紧凑而又高效的,但是在济宁,确实没有青岛那样繁忙的节奏。济宁城里面也有些茶馆,桌子边围坐的都是些老人,一壶茶就能从太阳正午一直待到夕阳西下。
人们经常可在街头巷尾看到提笼遛鸟的休闲身影,这是一种非常慢节奏的生活,仿佛刻在了济宁人的骨髓里面。
走在济宁的街头,青岛人很容易被无所不在的儒家印记触动。你可看到广场上晨练的老人,一招一式之间仿佛流淌着千年礼乐遗风。
这就是济宁的四大怪象,不过这也是齐鲁大地深厚底蕴的多样表达。当你深入走进济宁人的生活会发现,他们虽然经济排名只有第6名,但生活却极为惬意。
他们根本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卷,一切都显得如此慢条斯理,这是因为他们了解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或许这是未来最好的养老城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