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了,虽然南方白天的气温仍比较高,但是夜间温度却凉了不少。
南宁人常念叨:“秋分喇,唔好再食咁多冻嘢啦!”
意思是秋分到了,别再吃那么多寒凉的食物。顺应时节养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在民间,有秋分5不吃的说法。你知道都是哪5不吃吗?一起来看看!
从古至今,秋分不仅是节气,更是重要的时令标志。古代皇帝会在这一天祭月,后来民间的中秋节也慢慢由传统的“祭月节”,调至农历八月十五。
在农耕文化中,秋分意味着丰收与储备,人们既要庆祝丰收,也要开始为度过寒冬做准备。而人的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会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在数千年前,就给出了四季养生的总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秋分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此时,脾胃的阳气相对不足,就像一个不再旺盛的锅灶,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饮食起居皆要遵循“养收”的原则。
若再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冰镇饮料、生冷瓜果等,则相当于给本就不旺的炉火,又浇了一盆冷水,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
这一条与第一条类似,不过更侧重于食物的物理状态。“生”指未煮熟的食物,如生鱼片、生腌、凉拌生菜等;“冷”既指温度低,也指性质寒凉。
未经烹煮的食物大多不易消化,且可能携带病菌。在脾胃功能减弱的秋季,食用生冷食物,需要加倍消耗脾胃的阳气来消化它们,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肠胃炎。
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要滋养阴液,但前提是脾胃能正常工作,而生冷之物,很容易破坏这个基础。
所以,夏季很多人喜欢吃的凉拌菜,到了秋天后,应减少食用。
为何不吃?这主要是针对秋季最主要的气候特征——“燥”而来的。秋分后,雨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人体容易出现“秋燥”症状。
生姜、大蒜、辣椒、花椒、白酒等辛辣之物,性质辛温发散。夏天吃能发汗解表,祛除湿气。但到了秋天,过度吃辛辣之物,则会耗散人体津液,从而加重秋燥。
“秋不食姜”的古训,正是由此而来。
秋分后做菜,可以少放辣椒和花椒。在广西,虽然米粉文化浓厚,但此时吃粉,也应提醒自己,少加点辛辣的辣椒酱和酸辣椒。
经过一个苦夏,很多人的脾胃,已经被暑湿和冷饮,“折磨”得有些疲惫。秋分时节,脾胃需要一个温和的恢复环境。
油炸食品,肥甘厚味食物,比较难消化,需要脾胃超负荷工作,才能分解运化。而且这些食物易生湿化热,与秋燥结合,容易形成更难处理的“湿热”或“燥热”。
所以秋季进补,以“清补”为先。比如莲藕排骨汤、山药鸡汤,都是此时节的不错选择。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但最忌“蛮补”。一些动风生痰、发毒助火的“发物”(如羊肉、狗肉、海鲜、鹅肉等)和过于滋腻的补品(如一些大补的药材),在人体燥邪正盛的时候食用,容易成为“导火索”,可能会诱发旧疾。
另一方面,对于脾胃虚弱的人,骤然食用过于滋腻的补品,很难吸收,且还可能会阻滞脾胃,导致“虚不受补”,出现不良反应。
所以,秋分后“贴秋膘”,不是盲目地大吃大喝,可采用滋阴润燥的平和之物,慢慢调养。比如秋分后,广西人喜欢用桂圆肉、红枣、枸杞泡水喝,或者炖一盅冰糖雪梨,也为秋天的“润补”之道。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