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几天,有个话题太火了,那就是西贝和老罗的大战,虽然如今随着西贝的道歉、老罗的算了声明,暂时算是暂告一段落。
但这场争论的焦点,并没有结束,那就是预制菜。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讨厌预制菜?不外乎是因为科技与狠活儿,也因为预制菜涉及食品安全,更涉及到每位打工人的健康,毕竟打工牛马们,点的外卖,可能就是预制菜,平时出差商旅,为了图快也难免吃到又贵又难吃的预制菜,老罗他们这次不就是吗?更有可能,难得下个馆子,也还是会吃到预制菜。
所以,打工人,对此深恶痛绝。当然,大家有没有发现,相比预制菜,更可怕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正在过着的预制人生, 自己的人生被“社会时钟”精准划分成了一个又一个关键点。
尤其是当下许多35岁前后的打工人。
从小就被教育着要上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在适龄的阶段,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一切人生的重要节点,都被精心设置得刚刚好。
从起跑线上就就在补课上培训班; 然后是小升初,初升高,然后经历被誉为人生分水岭的高考,全部都在冲刺清华北大、985、211;毕业后,考研考公,进入体制内;要么就进大厂,然后要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
30岁没结婚,相亲市场上就是便宜货; 35岁了,没进管理层,仿佛人生就是失败……
再碰上一个35岁中年危机,一不小心被裁失业了,很多人更是觉得自己人生都完蛋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停下来,换一个问题:
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吗?达不到目标、追不上别人,又能怎么样呢?
之前在某社交媒体上,看到过一个热搜话题,叫做“普通人没时间想自己累不累”,大家只有挤地铁才不会堵车迟到、只想着天天加班,才可能不会被裁掉、冬天的早晨再冷也得爬出被窝……
每个人都为了生存,在努力奔跑,满满都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辛酸。
然而,随着人生的关键点被越分越多、越分越细,为了在每一个关键点上,活出合群的节奏,年轻人们陷入了“预制人生”的陷阱,疲惫又迷茫,不但要慌张地应对当下,还要积极地储备和忧虑未来。
于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埋头苦干,一刻都不敢停,只为了给生活更多的确定感, 所以大家会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卷,从小就鸡娃,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有的才参加完高考,就开始研究考研、考公,争取入编上岸;
职场上更是越来越卷,有的在公司里天天加班,有的才下班回家,就立刻赶场打第二份工,想着在30岁前攒够第一个100W,或者是在一二线城市买个自己的房子…… 拼命努力,都是为了达到大众眼中的成功,社会意义上的完美。
所以,不管是在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还是现在年轻人,一边过着毛坯人生,一边又清一色的精装朋友圈,都充满了浓浓的“预制风”——一模一样的打卡出片照、千篇一律的吃瓜、高P精修的结婚登记照……大家越来越发现,好像随着年纪的增长,没有啥喜欢的,也没啥追求的了,生活仿佛一潭死水。
预制的生活过久了,难怪大家发现,身边都是生机勃勃的老年人,反倒是年轻人越来越死气沉沉。
当然,随着认知觉醒,这几年大家开始跳出轨道,试图摆脱这种预制人生。
于是有的人,开始躺平,不再内卷,周末露营、爬山,回归自然;
于是有的人,积极探索副业,做起了自媒体,阿长就是去年开始,如今坚持了一年多,也实现了每月稳定的收入,想了解《如何做一个能赚钱的自媒体》,可以私廖老师获取实操指南。
还有的人,中年被裁,失业了,就索性不上班,成了内容创作者、独立开发者,或者数字游民,有人趁找不到工作的一年去小岛书店隐居、有人在各个城市打工换宿、成为自由的数字游民……见到不同的人、景和故事,成了年轻人新的gap方式,大家发现,不上班,也没什么。甚至很多人,一边做自媒体,在线接活儿,一边全世界旅游,过得别提有多精彩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生不是轨道,更是旷野,是各种人生精彩体验。
而且反倒是一些超出人生轨道的意外状况,成为了生命中最精彩的回忆。可能是一场美妙的邂逅、一次突然说走就走的出行、一顿简单的饭菜、一次意想不到的对话,可能都是意外的惊喜。明天能碰见什么人,做出怎样的决定难以预期。意外带来的可能是痛苦,也可能是改变的机会。
这似乎也是在提醒年轻人们,与其遇到挑战就如临大敌,不妨随心所欲一点,看看这些预期外的故事会把自己带向哪里,停下来、放松一下,人们才能有机会思考自己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前段时间,有部电视剧《灿烂的风和海》引发许多打工人的共鸣,剧中女主麦又歌本来也是一名按部就班的打工人,习惯了紧绷着追求“满分”人生,直到被意外推出了既定的人生轨道,才得以看见不一样的自己——那个一直被隐藏起来的、真实的自己,而且还遇到了男主过着完全松弛感满满的人生,最终收获了不一样的爱情。
从前,大家习惯先找“搭子”,再一起出发,现在,他们不再等待,趁着年轻,先去做想做的事,自然而然地遇到想遇到的人。
原来,在预制人生之外,真的有一个更加丰富、精彩,甚至完全超出自己认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