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堆叠的芝麻菜和羽衣甘蓝作底,铺上饱满诱人的三文鱼腩,再以彩椒、薄荷与红西芹点缀其间——这是在上海外滩、香港中环乃至东京银座的高级餐厅里,常见的昂贵沙拉。
沙拉 图源:AI生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高端食材大多来自于海拔超过2600米的青藏高原。在清冽的空气、明亮的日照与纯净的冰川融水的共同滋养下,这片土地正凭借其独特的“冷凉”气候,默默孕育出我国高端农业的两颗“明珠”:直供粤港澳、甚至远销全球的精品冷凉蔬菜,和达到刺身等级、出口至15个国家的龙羊峡三文鱼。
它们不仅代表了青海潜力巨大的“冷凉经济”,更成为一张来自高原的纯净名片,静静地扎根于这片壮丽而辽阔的土地。
左:龙羊峡水库的三文鱼养殖基地
右: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某农业合作社
1
好食材,是冷凉气候的自然恩赐
为什么青海能长出这样独特的高端食材?
答案,藏在“冷凉”之中。
冷凉蔬菜,是指从五月份到十月份适宜在高海拔和气候冷凉地区夏秋季生产的蔬菜,又叫“夏秋蔬菜”或“错季蔬菜”,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7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青海海东及西宁周边地区正完美符合这些要求,这里夏天短而凉爽,高温天寥寥无几。昼夜温差常常超过15℃,年日照时数超过2550小时。高海拔、低温、强紫外线,生产的蔬菜具有产量高、病虫害少、品质好等优势,是我国冷凉型高山高原蔬菜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调控我国夏秋高温淡季蔬菜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蔬菜基地 图源:互助融媒
三文鱼是冷水鱼,对水质水温的要求特别高,龙羊峡库区常年平均水温为12度,水体溶氧量高达 9mg/L 以上,水的透明度在5米以上,这种低温高氧的天然环境,是优质三文鱼的天选之地。再加上383平方公里的广阔水面,120米以上的平均水深,长至三四年的生长周期,赋予了三文鱼更紧实的肉质、更丰富的脂肪纹理,使其成为高端刺身市场的新宠。
龙羊峡三文鱼 图源:中国水产品
2
好品质,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在龙羊峡,“5G+智慧渔业”实现了三文鱼从鱼卵、投喂、生长到捕捞的全链条数字化溯源,品质可控。不仅如此,龙羊峡三文鱼还获得了代表全球水产养殖最高标准的ASC和BAP双认证,标志着其在环境可持续性、食品安全、动物福利乃至社会责任等所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因此,龙羊峡三文鱼完全符合生食级别的要求,是“刺身三文鱼”的理想之选。
民泽龙羊峡水上第五渔场,建有亚洲首个智能化渔业投饵平台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在加工环节,超低温速冻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把鱼片中心温度降至-18℃以下,最大限度保留细胞活性和原始风味。直到送上餐桌,鱼肉解冻后仍能呈现鲜艳色泽、清晰纹理和地道口感。
龙羊峡三文鱼在在打捞上岸后,通过加盖层层碎冰锁鲜 图源:一条
切开的龙羊峡三文鱼 图源:央视《对话》栏目
同样,冷凉蔬菜也执行近乎严苛的标准。从种植、采摘、分拣、包装,到关键的预冷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控制。青海当地也建立了一套全链条监管体系,高标准检测每一个风险指标,守住了高原食材的品质。
来自西宁的冷凉蔬菜 图源:西宁日报
3
好产品,从全国到世界的“青海味”
市场的欢迎,是对品质最好的回应。
龙羊峡三文鱼已成为中国三文鱼出口的“主力”。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龙羊峡三文鱼贡献了全国97%的国产三文鱼出口额,年产量1.5万吨,卖到了日本、新加坡、泰国、西班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它成了国内外高端酒店和连锁餐厅的宠儿。很多人品尝之后发现,它鲜嫩本真的风味,甚至不需蘸料。
在展会上深受好评的龙羊峡三文鱼 图源:天上龙羊
同时,青海的冷凉蔬菜也在国际市场一路前进。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紫甘蓝、红西芹、生菜,乐都区的彩椒、豆苗,都深受香港市民喜爱。每天清早,这些蔬菜通过冷链直送港澳超市,保障消费者第一时间尝到高原的清甜。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种植的供港蔬菜,包括罗马生菜、紫叶生菜、苦菊、羽衣甘蓝等 图源:互助融媒
不仅如此,这些蔬菜还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出口品种从最初的几种增加到近20种,比如菜薹、火焰参、羽衣甘蓝等。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冷凉蔬菜已成为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重要输出产品,每年冷凉蔬菜种植面积约为65万亩,产量达158万吨左右,其中有70万吨向外输出。
青海省西宁市的蔬菜大棚航拍图 图源:西宁晚报
4
绿色与增收: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青海冷凉农业的发展,不仅带来经济价值,更实现了生态和民生的双赢。
在龙羊峡,三文鱼养殖走的是生态友好路线:用生物浮岛净化水质,水生植物吸收残余饵料;推广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尾水的高效再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对黄河的影响。他们坚持“人放天养”、控制密度,让鱼在自然环境中健康生长。正如当地人说的:“三文鱼是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给我们的回报。”这一切,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冷凉蔬菜产业也一样,它借助高原的自然条件,减少对环境干预,是可持续农业的样本。
龙羊峡某三文鱼养殖基地 图源:一条
更重要的是,它成了当地人增收的“金钥匙”。
三文鱼产业带动了周边数千户牧民转型增收,许多曾经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如今放下牧鞭,成为掌握现代养殖技术的“养鱼人”,年收入得到显著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渔民正在打捞龙羊峡三文鱼 图源:一条
冷凉蔬菜产业则吸引了超过十万农民参与到种植、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可观收入。一位来自青海海东市互助县的农民感慨道:“过去种小麦一亩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种冷凉蔬菜,每亩能挣近8000元。回村种菜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不用再去外地打工了。”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蔬菜大棚内,工人正在工作 图源:西宁晚报
随着产品远销各地,青海龙羊峡三文鱼、海东“黄河彩篮”、海东高原冷凉蔬菜等区域公用品牌越叫越响。它们不仅是高品质的象征,更是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核心支撑与重要拳头产品。
从龙羊峡的渔场
到海东、西宁的蔬菜基地
从青藏高原
到香港、东京乃至更远的餐桌
青海,正凭借
冷凉优势和现代农业智慧
持续向世界输送
纯净、安全、鲜美的高端食材
来自高原的礼物
正带着信心和希望
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编辑| 杨婧轩
责编 |赵宁宁
主编 | 张 越
监审 | 杨 巍
来源| 农视网综合天上龙羊、互助融媒、青海日报、西宁晚报、一条风味地图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