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南沙饼:避暑山庄外的“宫廷酥”,塞北小城的“甜沙记忆”
窄巷里的酥香:刚出炉的饼,能掉一地“碎月亮”
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二仙居老巷,总飘着一股黄油混着芝麻的酥香。王大爷的南沙饼铺子开了四十多年,清晨五点,烤炉里的火苗“噼啪”跳动,面团在案板上被擀成薄纸般的面皮,抹上一层酥油,卷起来切成小段,再擀成圆饼,撒上白芝麻,送进炉里。不到十分钟,金黄的南沙饼就“鼓着肚子”出炉了,外壳像撒了层金粉,轻轻一碰,酥皮“簌簌”往下掉,像碎了一地的月亮。
“王大爷,来两斤南沙饼!要刚出炉的!”穿棉袍的大爷熟门熟路地排队,手里拎着个小竹篮。王大爷用牛皮纸包饼,酥皮从纸缝里钻出来,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小心烫!”王大爷嘱咐着,大爷却迫不及待掰了一小块塞进嘴里,酥皮在舌尖化开,甜丝丝的豆沙馅混着芝麻香,烫得直哈气,却笑眯了眼:“就这口酥!比宫里的点心还香!”
在承德,南沙饼是比杏仁茶更“贴地气”的存在。它藏在老街的糕点铺里,在胡同口的小摊上,是承德人过年的“伴手礼”,是茶馆里的“搭子”,是老人哄孩子的“甜零食”。一块巴掌大的饼,酥到掉渣,甜而不腻,咬一口,满嘴都是黄油和豆沙的香——这是刻在承德人骨子里的“酥软记忆”。
从“宫廷细点”到“塞外名吃”:南沙饼的“皇家基因”
承德人说南沙饼的根,扎在避暑山庄的御膳房里。当年康熙爷在承德建避暑山庄,御厨们为了伺候挑剔的皇室,把南方的酥皮点心和北方的豆沙馅结合,用当地的白面粉、黄油、红小豆做原料,做出了“层层起酥、入口即化”的小饼。因为豆沙馅细如沙,烤出来的饼金黄如南方的“沙土”,又因“沙”字讨喜(寓意“财源广进,步步生金”),就叫“南沙饼”。
后来这手艺传到民间,小贩们在山庄外支起摊子,用猪油代替黄油,用红糖代替白糖,让普通百姓也能尝到“宫廷味”。民国时,二仙居胡同的“老王记南沙饼”最出名,饼做得小而精致,酥皮能揭开十八层,豆沙馅甜而不齁,连婉容皇后回娘家(婉容是承德人),都要派人来买上几斤。
老承德人说:“南沙饼有‘三绝’——皮酥、馅细、形美。”皮要酥到“一拿就掉渣”,馅要细到“入口无颗粒”,形状要圆如满月,上面的芝麻要撒得均匀——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少一点都不算“正经南沙饼”。
酥皮十八层,豆沙细如沙:南沙饼的“功夫密码”
南沙饼的灵魂,藏在“酥”和“沙”里。皮要起千层酥,馅要熬成细沙,火候要拿捏得“三分烤,七分焖”——这功夫,王大爷练了四十年。
酥皮:“油水分离,层层起酥”
“做酥皮,得‘三油三面’,”王大爷拿起面团,“油皮(水、面、猪油)要软,油酥(面、猪油)要硬,俩面团像‘擀皮搭子’,裹在一起擀开,卷起来,再擀开,重复三次,才能起出十八层酥。”
擀皮是最费劲儿的:“擀面杖要‘轻、匀、快’,擀得太薄会破,太厚不酥,得像纸一样薄,能看到案板的木纹。”卷的时候要“紧而不挤”,层与层之间留空气,烤的时候才会“鼓起来”,酥皮才会“脆而不硬”。烤的时候用果木炭火,“炉温要先高后低,先让饼皮定型,再慢慢焖酥,这样烤出来的饼‘外脆里软,凉了也不塌’。”
豆沙馅:“红小豆熬出的‘蜜油沙’”
“馅要‘天津红小豆’,颗粒小,出沙多,”王大爷揭开熬馅的锅,红小豆在锅里“咕嘟咕嘟”冒泡,已经熬成了细腻的沙。做豆沙要“三泡三煮”:豆子提前泡一夜,大火煮开,小火焖煮1小时,直到豆子“一捻就碎”,再用细筛子滤去豆皮,只留豆沙。
炒豆沙是“甜的关键”:“锅里放红糖(比白糖更香甜)和少许猪油,小火把豆沙炒到‘出油发亮’,能捏成团,不粘牙。”老做法还会加桂花酱或玫瑰酱,“吃着有花香味,不腻,像给豆沙‘撒了把香水’。”王大爷炒豆沙时,整个巷子都飘着甜香,路过的孩子总扒着墙头看:“王爷爷,豆沙好了没?”
芝麻:“点睛之笔,香得跳脚”
最后一步是撒芝麻。“要白芝麻,颗粒饱满,提前用小火炒熟,”王大爷抓起一把芝麻,均匀撒在饼坯上,“芝麻要‘贴’在饼上,烤出来才香,不能烤糊,也不能不脆。”咬一口南沙饼,芝麻在嘴里“咯吱咯吱”响,香得人太阳穴直跳——这就是承德人说的“芝麻点睛,越嚼越香”。
掰着吃,配茶喝:承德人的“南沙饼仪式感”
在承德吃南沙饼,讲究“掰着吃,配茶喝”。刚出炉的饼不能用手捧着啃,得先掰开,让热气散一散,酥皮掉在盘子里,像撒了层“金粉”——这是对酥皮的“尊重”。
三层吃法,从酥到甜的“味觉舞蹈”
第一层:舔酥皮
掰开饼,先舔掉手上的酥皮,芝麻的香混着黄油的咸香,在舌尖化开,像吃了口“酥油糖”,不甜,却香得人眯起眼。
第二层:嚼酥层
咬一口酥皮,“咔嚓”一声,十八层酥皮在嘴里“炸开”,像吃了口“空气脆”,酥到不用嚼就化了,只留满口油香。
第三层:品豆沙
最后吃豆沙馅,细腻的红豆沙带着桂花的甜,不齁不腻,和酥皮的香混在一起,像喝了口“蜜糖水”,从舌尖暖到心里。
配杯杏仁茶,甜咸搭着吃
老承德人吃南沙饼,必配一碗“杏仁茶”。糜子面熬的糊糊,撒上杏仁碎、芝麻、葡萄干,甜中带点坚果香。一口饼一口茶,酥皮吸了茶的湿气,变得“半酥半软”,豆沙的甜和杏仁的香在嘴里“打架”,热闹又舒坦。
也有人爱配“茉莉花茶”,浓茶解腻,吃一口饼,喝一口茶,酥香混着茶香,能在茶馆里坐一下午。冬天还会配“姜丝可乐”,甜辣暖身,“一口饼一口可乐,从里到外都热乎”——这就是承德人的“慢生活”,不慌不忙,把一块饼吃出百般滋味。
一块饼里的承德魂:实在、醇厚、不张扬
在承德,南沙饼不是什么“网红点心”,是街头巷尾三块钱一斤的实在,是过年走亲访友拎在手里的“伴手礼”,是奶奶塞进孙子兜里的“甜零嘴”。它不像南方点心那么“精致”,也没有西式甜点的“花哨”,却带着承德人过日子的“醇厚”——用料实在,功夫到家,味道就错不了。
王大爷的铺子开了四十年,来买饼的从穿开裆裤的小孩变成了带孙子的老人,“有的客人搬家到北京,每年都要托人带十斤,说‘别处的南沙饼,没这层酥’。”这层酥是什么?是猪油和面粉的默契,是红小豆和红糖的相遇,是老手艺人心上的“秤”——“做吃的,和做人一样,不能偷工减料,得对得起街坊的嘴。”
如今,避暑山庄的门票涨了又涨,但二仙居胡同的南沙饼还是那个价,还是那个味。穿汉服的小姑娘举着饼拍照,老茶客蹲在墙根下掰着吃,阳光照在金黄的饼上,酥皮闪着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
这就是承德南沙饼——一块藏在塞外小城的酥皮点心,用百年的手艺、实在的用料、醇厚的味道,告诉每个过客:承德的甜,不在避暑山庄的宫殿里,而在这巷弄里的一块热乎饼里,酥到心里,甜到骨子里。
下次去承德,别只盯着避暑山庄的红墙。找个胡同里的老饼铺,买一斤刚出炉的南沙饼,掰开来,看着酥皮簌簌掉渣,配一碗杏仁茶,慢慢吃——你会懂,为什么承德人说:“没吃过南沙饼,不算到过承德府。”这口酥香,是承德给你的最温柔的拥抱,实在、醇厚,甜得让人想家。
下一篇:肥牛浇盖饭太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