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刀削面:钢刀削出的塞外筋道,是面案上的江湖豪情
创始人
2025-09-17 21:24:30
0

东关街头的清晨面香

大同的晨光刚漫过古城墙的垛口,东关街“老柴家刀削面”的灶台已经白雾蒸腾。62岁的柴师傅站在面案前,面团在他左手掌心托着,右手持铁片“嚓嚓”削面,银鱼似的面条“噗噗”落进沸水锅,转眼浮起,捞进碗里,浇上琥珀色的猪肉臊子,撒把嫩绿的韭菜、艳红的辣椒,最后“嗞啦”淋一勺滚烫的花椒油——整个过程快得像一场表演。穿皮夹克的汉子端着碗蹲在门口石阶上,筷子挑起面条吸溜作响,辣椒油溅到鼻尖也不在意,“再来瓣蒜!”柴师傅隔着灶台扔过一头紫皮蒜,“慢吃,锅里还多着呢!”

汉子咬着蒜,嚼着筋道的面条,肉臊的香、椒油的辣、面汤的鲜在嘴里炸开,额头冒汗,却吃得满脸通红——这被大同人称作“削面”的吃食,是刻在骨子里的本命早餐。从北魏平城的“冷淘面”,到明清边塞的“兵卒快餐”,再到如今“三天不吃想的慌”的日常,面案上的钢刀,在大同削了一千五百年,削出了棱形的面条,也削出了塞北人的豪爽性情。老大同人说:“没在东关街蹲过石阶吃削面,不算到过云中城(大同古称)。”

为什么大同人说“削面是本命,一天不吃魂不守舍”?

在大同,刀削面是“万能主食”。早点摊前,上班族端着搪瓷碗站着吃,赶时间就把面汤一饮而尽;中午工地旁,民工兄弟围坐矮桌,“加肉加蛋,再来碗面汤”,面条裹着蒜香下肚,浑身是劲;就连婚宴寿宴,头道菜必是“龙凤呈祥削面”(白面混胡萝卜面),寓意“长长久久”。大同人自嘲:“咱这儿的娃,生下来第一口辅食不是奶,是姥姥抿的削面汤。”

最动人的是“削面江湖”的默契。老食客进门不用点菜,师傅看身形就知道:“张大哥今天还吃二两大肉臊子?”新客人来,柴师傅准会问:“要‘薄利多削’还是‘厚墩筋道’?”——薄面软滑,厚面弹牙,全凭师傅手腕力度控制。有回南方游客惊叹“面条竟能削出棱角”,柴师傅用铁片敲着面案:“这叫‘三棱子柳叶形’,边薄心厚,浇上卤才挂得住味!”游客挑起面条细看,果然每根都有刃有棱,像小小的月牙。

面与刀:大同削面的“钢筋铁骨”

大同刀削面的魂,在“面要筋道,刀要锋利”。

面团:“三醒三揉”的塞外筋骨

柴师傅的面团要用“井水+高筋粉”,冬天加温水,夏天加凉水,“水温影响面筋,冬天水温40℃,夏天10℃,面才‘听话’”。和面讲究“一气呵成”,揉到“面光、盆光、手光”,然后用湿布盖着醒面,“醒面三次,每次20分钟,面才会‘长筋’,削出来不断不烂”。醒好的面团硬邦邦的,像块玉石,柴师傅说:“软面团削出来是烂泥,硬面团才能削出棱形,嚼着有‘骨气’!”

削面刀:铁片与木柄的“江湖兵器”

大同削面不用菜刀,用的是“特制铁片刀”——钢板磨成半月形,刀刃斜削,木柄短粗,“像把迷你版的关公刀”。柴师傅的刀用了二十年,刀刃磨得雪亮,“新刀削面‘涩’,老刀有‘刃感’,面条才会‘飞’得顺”。削面时,师傅左腿弓右腿蹬,面团托在左掌心,右手持铁片贴住面团,手腕发力,“嚓嚓”声中,面条如流星赶月,“一片落汤锅,一片空中飘,一片刚出刀,一片已进嘴”(老食客的戏言)。有回徒弟学削面,手腕用力不对,面条全粘在铁板上,柴师傅敲他手:“削面靠‘寸劲’,不是胳膊使劲,是手腕甩动,像甩鞭子!”

臊子与面汤:卤汁里的“塞外风味”

大同人说:“面是骨,卤是魂,没好卤的削面是白搭。”

猪肉臊子:老酱缸里的岁月香

柴家的臊子用“五花三层”的本地猪,切成小丁,铁锅炒出油,加甜面酱、豆瓣酱、酱油慢熬,“酱要选‘阳高老酱’,晒足180天,咸香带甜”。熬臊子时要加八味料:花椒、八角、香叶、小茴香、草果、肉蔻、丁香、良姜,“料多则浊,料少则寡,师父传的方子,错一味都不行”。熬好的臊子盛在大瓷盆里,肉丁红亮,酱汁粘稠,“浇面时要‘少卤多汤’,卤多了咸,汤少了干”。

面汤:“原汤化原食”的老讲究

煮面的汤是“骨汤+老母鸡”吊的,每天凌晨三点熬,“汤浓得能挂住勺,面条捞进碗,先浇一勺热汤‘润面’,再浇卤”。老食客喝完面汤,总要把碗底舔干净:“原汤化原食,这汤里有面的魂!”有回外地游客嫌汤油腻,柴师傅瞪眼:“咱大同削面,汤是精华!你看那漂着的油花,是臊子的香,喝下去暖胃,冬天顶件棉背心!”

从“三棱面”到“五彩面”:大同人的吃面江湖

大同刀削面的“花样”,藏在配料和吃法里。

标配四件套:韭菜、辣椒、醋、蒜

大同人吃削面,碗里必须有“绿的韭菜、红的辣椒、酸的老陈醋、辣的紫皮蒜”。韭菜要选本地“宽叶韭”,沸水焯过切段,脆甜解腻;辣椒是“浑源羊角辣”,炸成辣椒油,辣而不燥;醋得是“宁化府老陈醋”,酸香绵长;蒜要紫皮独头蒜,“生啃才够劲,杀菌开胃”。老柴师傅说:“这四样少一样,面就没了魂——就像咱大同人,少了豪爽,就丢了根!”

进阶吃法:加肉、加蛋、加丸子

基础版是“素面”,浇臊子;升级版加“猪头肉”(卤得酥烂,切片铺在面上);豪华版是“肉蛋双飞”(卤蛋+大片瘦肉);老食客还爱加“炸丸子”(绿豆面炸的素丸子,吸饱汤汁后软绵入味)。有个段子:大同人出差回来,第一顿必点“加肉加蛋加丸子,多放辣椒多浇醋”,吃完抹嘴叹:“总算活过来了!”

千年面案上的“边塞密码”

大同刀削面的故事,比古城墙还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记平城(大同)“御膳以面为主,削如柳叶,调以酱卤”,这是刀削面最早的文字记载;明代《宣大镇志》说,大同守军“日食削面三碗,精力倍增,可扛百斤甲胄”;就连冯玉祥驻军大同时,也在日记里写:“大同削面,其味甚佳,将士每食,乐此不疲。”

真正让刀削面扬名的,是“一把刀走天下”的大同人。上世纪80年代,大同师傅背着面案、提着铁片刀闯北京、下广州,街头巷尾的“大同刀削面”招牌,成了北方面食的活广告。2008年,“大同刀削面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柴师傅的儿子还上了央视,表演“蒙眼削面”——面团在掌心转,铁片飞舞,面条根根落进三米外的锅里,引得满堂喝彩。

面案前的“刚柔之道”

柴师傅教徒弟,先教“揉面”:“面要揉到‘硬如石,韧如筋’,就像做人,要有骨气;削面时手腕要‘柔中带刚’,铁片贴住面团,顺势而为,不能硬来——这叫‘以柔克刚’!”

徒弟学削面,总掌握不好力度,不是削断就是削粗,柴师傅拿过面团示范:“你看,面团要托稳,手指不能捏死,给它转动的空间;铁片下刀要‘浅入薄削’,像给面‘理发’,不是‘砍树’!”说着,手腕轻抖,面条如瀑布般落进锅里,“这就是大同人的‘面道’——刚柔并济,才有筋道!”

一碗面里的大同魂

柴师傅说,他削了四十年面,铁片磨薄了三把,面案剁出了凹槽,“削面这东西,看着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面的筋道、刀的力度、卤的火候,哪样不到位,都出不了那口‘大同味’。”

碗里的面还冒着热气:挑起一筷子,三棱形的面条裹着红油,颤巍巍的;咬一口,外滑内筋,弹牙有嚼劲;肉臊的咸香、辣椒的辛烈、陈醋的酸鲜、韭菜的清爽,混着骨汤的醇厚,在嘴里层层炸开。忽然懂了大同人的话:“宁肯不吃肉,不能不吃面。”

这哪里是一碗面?是古城墙下的市井烟火,是塞北汉子的豪情,是漂泊者的乡愁,是这座被火山岩和老陈醋滋养的城市,最硬朗也最温暖的日常。面案上“嚓嚓”的削面声里,总有人为这口筋道守候——因为它削的不是面团,是时光;浇的不是臊子,是大同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韧劲。

若你去大同,一定要赶早到东关街,蹲在老柴家的石阶上,吃一碗加肉加蛋的刀削面。让滚烫的筋道漫过舌尖,你会发现:大同的魂,不在云冈石窟的大佛里,不在古城墙的砖缝里,而在这碗冒着红油的削面里,在每个大同人“吃完就有劲儿”的日子里,在面案上那把永远锋利的钢刀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0年前政府投资50亿打造的织... 10年前,政府投资50亿打造的织金古城正式开放,这座位于贵州的古城,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 织金古城历...
北疆有情 包头有请 | 奔赴山... 想逃离城市喧嚣 拥抱自然野趣 沙尔沁镇的露营地 各有特色 满足不同需求的你 无论是亲子互动 生态体验...
《去湘当有味的地方3》“禽王争... 三湘都市报9月17日讯(通讯员 蒋雨恬)由湖南银行冠名,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出品,王琴工作室匠心打...
用南瓜可以做这么好吃的蛋糕! 如果你想简单、快手的做一道松软可口的甜点,试试这款南瓜麦芬吧。 想烤出大大的爆炸头?没问题! 给这款...
九五烩珍馐 匠心传经典 老字号... 9月17日,中国全聚德集团所属中华老字号、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泽园迎来95岁生日。丰泽园饭店...
原创 全... 据说在经营早期,萨莉亚就定下了一个目标,他们想做的餐厅是,即使一个不怎么富裕的爸爸也可以带着孩子来,...
宁夏青铜峡:大青葡萄迎客来 9月16日,宁夏青铜峡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小坝镇第九届先锋大青葡萄文化旅游活动启动。本次...
2025柬埔寨签证新政:商务旅... 近年来,柬埔寨吴哥窟的神秘微笑和西哈努克港的碧海蓝天持续吸引着全球游客。随着2025柬埔寨签证最新政...
十一游泰山全指南,别遗漏了景点 泰山是十一黄金周重点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爬泰山容易遗漏景点,下面我就把泰山必游的景点列出来,以供大家...
炒洋芋摩擦的温馨记忆,简单做法... 每次做炒洋芋摩擦,我心里都暖暖的,想起妈妈在厨房忙碌的样子。洋芋要选新鲜的,皮光滑没发芽,像挑好朋友...
在家做社区食堂风味的炒菜饭,简... 每次吃到社区食堂的炒菜饭,心里都暖暖的,香香软软的,让人想起家的味道。其实,在家也能做出来,关键是用...
武汉糊汤粉配油条:码头烟火里的... 武汉糊汤粉配油条:码头烟火里的“鲜浓二重奏” 大成路过早摊的“鱼汤闹钟” 武汉的清晨,是被糊汤粉摊的...
家常菜|唤醒清晨!10道元气早... "早餐吃得像皇帝",这句老话道出了早餐的重要性。一份营养丰富的早餐不仅能提供上午所需的能量,更能让我...
2025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9月... 凭借扎实的口感、纯粹的麦香与多样的花式,王哥庄大馒头不仅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更先后亮相2018年上海...
蛋黄月饼:中秋节的甜蜜&quo... 金黄流油的咸蛋黄被绵密莲蓉温柔包裹,轻轻切开时油润光泽缓缓流淌——这罪恶又诱人的画面,每年中秋都让无...
入秋后,少吃茄子黄瓜,常吃这5... 1.香菇肉沫豆腐汤 2.山药时蔬汤 3.擂椒炒毛豆 4.素烧白萝卜 5....
原创 于... [心]西贝预制菜事件被闹得人尽皆知,一枚售价21元的馒头,一袋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西兰花,当这两个敏...
叮咚买菜多产区寻鲜扩容“吃蟹地... 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冰川融水滋养的湖泊中,高原大闸蟹正在生长;临近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
新华视点|让预制菜晒在阳光下,... 最近,预制菜成为热门话题。想要让预制菜真正成为“阳光下的一盘菜”,这几个问题必须厘清。 第一,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