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一盘茄子,倒进去半锅油,没翻炒几下就被吸得干干净净;做干煸豆角,明明想少放油,结果炒完还是油汪汪的 —— 很多人做饭时总纳闷 “为啥我炒菜这么费油?” 其实不是你手抖放多了,而是有些蔬菜天生就是 “吸油高手”,像海绵似的疯狂吸油,不知不觉就让你吃进超多热量。今天就揪出这 6 种 “吸油” 蔬菜,告诉你它们为啥吸油,还附上减脂党也能吃的低油做法,快收好!
第一种:茄子
要说蔬菜里的 “吸油冠军”,茄子绝对排第一。平时炒个家常茄子,油倒进去没一会儿就不见踪影,炒到最后锅壁都发干,还得再加两勺油才敢继续炒,不然茄子就会黏锅、变黑,吃起来却油腻得发腻,一盘茄子下肚,相当于多吃了半碗油。
为啥茄子这么能吸油?关键在它的结构 —— 切开茄子看看,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孔,像蜂窝似的,这些孔隙特别容易 “抓油”,烹饪时油会顺着小孔钻进茄子内部,不光表面油,里面藏的油才更多。像餐馆里的油淋茄子、红烧茄子,为了追求软嫩口感,会先把茄子炸一遍,吸油率直接拉满,减脂党吃一口就等于白运动两小时。
第二种:豆角
豆角是家常菜里的 “常客”,干煸豆角、豆角炒肉末,想想都流口水,但做这两道菜,想少放油几乎不可能。干煸豆角时,得用小火慢慢煸,油少了就会煸得发焦、发苦;炒豆角炒肉末,豆角会把肉末里的油吸进去,还得额外加油才够香,最后吃起来,每根豆角都裹着油,嚼着腻乎乎的。
豆角吸油,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表皮有细小的纹路,油会顺着纹路附着在表面;另一方面,豆角比较 “吃火”,需要长时间翻炒才能熟透,炒的时间越长,吸进去的油就越多。尤其是长豆角,比短豆角更吸油,做的时候稍不注意,就成了 “油豆角”。
第三种:山药
山药口感绵密,不管蒸着吃还是煮粥,都很适合老人和小孩,但一到炒菜、油炸,它就变成 “吸油小能手”。山药吸油,主要因为它含有大量淀粉,淀粉颗粒容易吸附油脂,尤其是切成薄片或小块时,接触油的面积变大,吸油量也会增加。而且山药煮熟后质地软糯,油脂会渗透到内部,吃起来不觉得油,但实际摄入的脂肪早就超标了。
第四种:蘑菇
蘑菇之所以吸油,是因为它的表面和内部有很多细小的孔隙,这些孔隙就像一个个小 “油库”,烹饪时会把油牢牢锁住。而且蘑菇本身味道鲜美,吸油后会把油香和自身的鲜味融合,让人越吃越想吃,很难控制食量,尤其适合做下饭菜,结果就是不知不觉多吃了半碗饭,热量超标更严重。
第五种:土豆
土豆既能当菜又能当主食,做法超多,但不同做法的吸油量简直天差地别。炸薯条、炸薯片就不用说了,土豆切条后裹上淀粉油炸,吸油量能达到自身重量的 1/3;就连家常的土豆丝,要是炒的时候油放少了,就会炒得黏糊糊的,不好吃,所以很多人炒土豆丝都会多放油,炒完后土豆丝根根分明,却裹满了油。
土豆吸油的是淀粉,它含有大量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这些淀粉颗粒在高温下会变得容易吸附油脂,尤其是切成细丝、薄片,或者经过油炸、爆炒时,吸油率会更高。但土豆本身是优质主食,富含维生素 C 和钾元素,完全没必要因为吸油就不吃,选对做法就行。
第六种:南瓜
南瓜吸油,和它的质地有关 —— 煮熟的南瓜质地软糯,纤维之间的空隙变大,容易吸附油脂,而且南瓜本身有甜味,吸油后会把油香和甜味融合,吃起来特别香,让人忍不住多吃,但热量也跟着飙升。尤其是本身血糖偏高的人,吃了吸油吸糖的南瓜,血糖还容易波动。
炒菜少放油的小技巧,跟 “吸油” 蔬菜说再见
其实面对这些 “吸油怪” 蔬菜,只要掌握小技巧,就能减少吸油:比如茄子、土豆切好后撒盐出水,挤干水分再炒;蘑菇提前焯水,逼出水分,减少孔隙吸油;烹饪时用不粘锅,能减少一半用油量。
说到底,这些蔬菜本身都是健康食材,只是做法错了才会变成 “热量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