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据视觉中国
近期,新京报记者随机对20款同时标注“水牛”与“纯牛奶”(少部分为“牛奶”或“牛乳”,下同)字样的产品进行统计发现,无一款产品使用100%生水牛乳为原料,取而代之的是生水牛乳和其他种类牛乳混配的奶源,且普遍不标注水牛乳添加比例。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公众对食物消费的需求早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凭借“吃甘蔗叶、菠萝皮长大”“口感媲美冰淇淋”“营养价值更高”等宣传,水牛奶在网络走红。奶源稀缺性加之网红属性,令水牛奶近年来身价倍增,折算成相同规格,部分产品售价约是普通牛奶的2-3倍。
消费者愿意为这份“稀缺与优质”支付高溢价,期待的是货真价实的水牛奶,20款网红水牛奶产品无一为100%生水牛乳的调查结果,令很多消费者感到被当成“冤大头”狠狠地愚弄了一回。而“皇氏水牛”“水牛配方”仅是商标的操作,更是把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这种将商标与产品核心属性混淆的做法,利用了消费者对“水牛”概念的信任,本质上是一种误导性营销。
依照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若特别强调添加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应标示其添加量。水牛奶被商家宣传为“高营养”“稀缺”的特色产品,“水牛乳”无疑是核心卖点,属于“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标注其添加比例是商家的法定义务。同时,广西2024年发布的新版DBS 45/037《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灭菌水牛乳》规定,超高温灭菌水牛乳和保持灭菌水牛乳均以生水牛乳为原料,即便该标准暂非强制性,也为水牛奶的品质界定提供了参考方向。商家无视这些规定与参考,用商标模糊产品本质,显然不合规。
商家之所以热衷于玩这些“套路”,无外乎成本与利益的考量。一方面,生水牛乳收购价约是普通生牛乳的3-4倍,添加普通牛奶能大幅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乳企生产设备难以加工高脂肪、高蛋白的纯水牛奶,加入普通牛奶“稀释”可避免生产难题。可商家在降低成本、规避生产问题的同时,却未向消费者坦诚告知产品真相,反而用“商标游戏”包装产品,试图用概念炒作维持高售价,这种“两头占便宜”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
在消费者对优质乳制品的需求旺盛的情形下,水牛奶市场本是乳制品行业的新兴增长点,但商家的这些不当操作,不仅模糊了产品本质,更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严重透支市场信任。换言之,当“水牛”概念沦为商家收割溢价的工具,最终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水牛奶行业的发展根基。
遏制水牛奶产业乱象,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水牛奶产品标签的审查力度,对未标注水牛乳添加比例、滥用“水牛”商标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加快完善水牛奶相关国家标准,明确产品定义、原料比例等关键指标,让市场有章可循。行业自身也需加强自律,乳企应摒弃概念炒作,回归产品本质,通过透明标注、提升品质赢得消费者认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水牛奶的价值在于其真实的品质,而非虚假的概念包装。只有让“水牛奶”名副其实,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安心,这个新兴市场才能摆脱“商标游戏”的泥潭,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