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饮料挑了半天最后选择了矿泉水,零食货架前兜兜转转半天最后去水果区买了二斤苹果。
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小时候大人说不爱吃零食真不是装的。
在这热搜话题下,评论区里全是同款 “味觉进化史”:
小时候看见就走不动路的零食区,现在变成了毫无欲望的一面墙。
还有网友评论:
自己已经进入到了“钟情水果”的年纪;
之前看都不会看一眼的苹果,现在成了家中常备。
更有一些“超前进化”的网友表示:
不爱吃零食爱吃水果在他们这里已经是过去时了;
现在他们莫名其妙感受到了家常菜以及桃酥这类“老式食物”的诱惑力。
小时候绝对不碰
长大了真香
不止味觉,连审美都在悄悄 “叛变”,那些小时候嫌 “土” 的东西,现在恨不得天天揣在怀里。
小时候对系统自带的表情包根本无感,感觉用了就会有一股 “老人味”。
而长大了才发现这些“土味表情包”,真的好看又实用。
除此之外,穿衣风格的改变,也是解锁“大人属性”的证明。
小的时候衣柜里衣服的颜色永远只有黑白灰三原色;
觉得这样才够高冷才够帅;
长大之后却更爱粉嫩的颜色和小碎花。
以前觉得动漫头像才够炫酷,现在已经自动换成了“花开富贵”。
就连路边看见漂亮的花花草草第一反应都是掏出手机,找好角度拍照。
当然最直观的,还是对 黄金的态度大转变;
小时候对它爱答不理,觉得这东西都是土里土气的,都是奶奶辈才会喜欢的;
长大了发现它的美之后,却已经高攀不起;
很想问小时候的自己一句:“到底在装什么呢?”。
生活习惯上的变化,更像一场 “不知不觉的传承”。
小时候看着爸妈把用过的塑料袋塞满抽屉,总是不理解。
直到有一天当你逛完超市回家;
随手把装菜的塑料袋也塞到抽屉里时才发现;
原来不知不觉间,自己也解锁了这项技能。
每次拆完快递,都会把大号纸壳箱,保温箱和装衣服的袋子留下;
抱着“总有一天会用到”的心态;
虽然他们最后的归宿不是被当成超大号垃圾箱,就是在角落被默默遗忘。
比审美习惯变化更扎心的,是被小朋友叫 “叔叔阿姨”的瞬间。
前一秒还觉得自己是“没长大的孩子”,下一秒就被一声稚嫩的“叔叔好”“阿姨好”拉回现实。
尬笑着回应的同时,在心里默默叹口气:唉,原来我真的长大了。
不讨厌长大
只是不想无趣
无论是看到身边同龄人结婚生子也好,或是被小朋友叫叔叔阿姨也罢,都会不由自主感叹一句,自己真的不再年轻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慢慢解锁了人生的 “自由模式”,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生活。
长大后的我们可以独自外出远行;在陌生的城市或国家之间穿梭。
可以带着家人,去他们没去过的城市远游。
或许我们并不是讨厌长大,只是不想在社会框架里当一个无趣的大人。
但有这样一本书,作者在书中踢翻了所谓的社会框架,直截了当的告诉你:
成为大人虽然无趣,但这并不代表你要舍弃掉那个有趣的自我。
你心里那个会发疯的怪小孩并不会因为你长大而消失,相反,他可以变成你最好的盟友,来和你并肩对抗这个无趣的大人世界。
在书中,作者将自己尝试做一个印象中大人的过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定期做家务,让家里变得一尘不染;为自己每天的行程与工作制定计划表,按部就班的做每一件事,试图去笨拙的学着 做一个合格的大人。
但作者在无数次尝试却仍旧失败后,突然意识到;
像完成任务清单一样一件一件地去做大人该做的事情,做饭、洗衣服、去银行、做家务......这不是“成为大人”,这只是在“扮演大人”。
无数次失败,只是因为她在扮演一个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角色。
她发现自己 永远也当不了大人;
做不到像别人一样坚持每天买菜、做饭、出门,努力三天就会全面放弃。
所以她想明白了,既然做不成“合格”的大人,索性继续做自己就好了。
毫无保留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坦率,真诚接纳一切,然后告诉自己,这就是我,难道不算是一种长大么?
相比于成为所谓合格的大人,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更为重要。
希望正在假装大人的你,也能跋涉过所有迷茫与无常;
在愿景与现实的交界,怀抱初心,抵达那个你真正渴望的自我。
编辑: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