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
大闸蟹成餐桌“顶流”
膏满黄肥的时令美味
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重头戏”
🦀🦀🦀
“早知道遭这份罪,当初绝不多吃!”
福州的王先生
躺在病床上看着输液管
懊悔自己一口气炫完10只大闸蟹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上周末
王先生买了一筐大闸蟹
清蒸后
蟹肉鲜甜、蟹黄绵密
不知不觉
王先生吃了10只
当天傍晚
他开始频繁腹泻
起初以为“吃撑了”
直到头晕、无力、脱水
才被送进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ICU
经补液治疗才好转
“入秋后脾胃本就敏感,大闸蟹又是‘寒凉担当’,肠胃易‘罢工’。”
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治未病科
(中医健康管理中心)
主任医师陈淑娇说
中秋节前后
门诊常遇吃蟹后腹胀、
腹泻、过敏的患者
多因过量、体质偏寒或蟹不新鲜
大闸蟹怎么吃才安全?3个关键避坑
一次1只—2只
别贪多
大闸蟹高蛋白、高胆固醇
过量易致消化紊乱
医生建议:
●脾胃好的成年人每次1只—2只,每周不超2次;
●老人、小孩、孕妇及肠胃弱者尽量不吃,若尝鲜先吃1/4只,搭配生姜、紫苏,观察半小时无不适后,方可少量食用;
●体质偏寒(怕冷、手脚凉、大便稀)者最好忌口。
3个“驱寒法”按需用
吃蟹怕寒
可搭配生姜、黄酒或紫苏:
●生姜适合所有人,蒸蟹时放3片—5片,或切末加醋做蘸料,别放太多以免盖过蟹鲜;
●黄酒适合能喝酒的成年人,温饮1—2小杯(50毫升—100毫升),可驱寒去腥,但儿童、孕妇、过敏者及吃头孢者禁用;
●紫苏是“万能款”,煮蟹时丢5片—10片干叶,或蒸好后用鲜叶垫盘,还能缓解吃蟹后的腹痛。
死蟹、生蟹别碰
4个部位要扔
死蟹易滋生组胺,可能致食物中毒;生蟹或未煮熟的蟹可能有肺吸虫,需蒸到蟹壳变红、蟹腿易掰断。
另外,蟹心(肚子里白色六角形)、蟹腮(壳内“小扇子”)、蟹肠(脐内黑线)、蟹胃(壳内装泥沙的“小袋子”)又寒又脏,必须去掉。
以下5类人群慎吃蟹
高胆固醇、高脂血症患者
蟹黄和蟹膏中胆固醇含量高,食用后可能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加重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病情,这类人群应少吃或不吃大闸蟹。
脾胃虚寒者
大闸蟹性寒,脾胃虚寒的老年人(常有腹胀、腹泻、怕冷等症状)食用后易刺激肠胃,引发腹痛、便溏,建议忌口。
过敏体质者
部分人对大闸蟹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疹、腹泻,严重时甚至引发呼吸困难,这类人群需避免食用。
痛风、高尿酸患者
大闸蟹属于中高嘌呤食物,痛风患者或尿酸偏高者食用后可能诱发关节疼痛,需严格限制。
肝肾功能不全者
大闸蟹的蛋白质和嘌呤需要肝肾代谢,肝肾功能较差的老年人食用后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影响病情稳定。
小贴士
1.为什么吃蟹后会腹泻、长疹子?
腹泻多因螃蟹未煮熟、过量食用或本身脾胃虚寒所致;长疹子属于过敏反应,螃蟹中的蛋白质被人体免疫系统误判为“异物”,引发组胺释放,导致皮肤过敏,严重时需就医诊治。
2.螃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吗?
民间“蟹与柿子同食会中毒”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绝对禁忌。螃蟹性寒,柿子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含有大量鞣酸,鞣酸与蟹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形成不易消化的沉淀物,可能引起腹胀、腹泻。
建议两者间隔2小时~4小时食用,且每次吃柿子不超过1个,选择成熟的软柿子(鞣酸含量低),可降低不适风险。
金秋品蟹是乐事
更要注意
适可而止、科学食用哦!
※ 编辑:周详 ※ 校对:刘子纯
※ 审核:陈文强雷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