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档由智能交通技术公众号发布,旨在为旅游交通规划提供全面、系统且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覆盖从政策依据到实施落地的全流程,核心内容梳理如下。
一、前言:规划定位与目的
明确文档核心价值 —— 结合国家最新政策、行业标准及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旅游交通规划提供从宏观政策导向到具体实施细节的指导,强调旅游交通作为 “连接旅游要素、支撑旅游活动” 的关键地位,以适配旅游业快速发展及群众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
二、旅游规划相关标准规范:规划合法性依据
梳理核心政策文件及标准,构成规划的法规体系,关键内容如下: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旅游区规划需明确交通体系,详规阶段需确定道路红线、坡度等细节,配套道路规划图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35 年建成 “便捷顺畅、绿色集约” 的立体交通网,实现 “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都市区 1 小时、城市群 2 小时、全国主要城市 3 小时),强调交通与产业融合、生态保护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推动 “交通与旅游融合”,完善旅游公路 / 航道 / 铁路,发展智慧旅游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其他政策(如《推进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 加密枢纽至景区的直达客运线路、完善自驾服务体系、旅游公路需 “低影响开发”(如生态护坡、动物通道)
三、现状分析与需求分析:规划基础
1. 现状分析:评估现有交通系统
数据收集:涵盖交通基础设施(公路 / 铁路 / 航空等里程、等级)、交通流量(客运量 / 高峰期数据)、公共交通(专线 / 班次)、自驾游(停车 / 充电桩)、可达性(客源地 - 目的地时间成本)及瓶颈问题(拥堵 / 换乘难)。
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图纸外问题)、问卷(游客 / 居民满意度)、访谈(部门 / 企业专业意见)获取信息。
评估方法:用 SWOT 分析(优势 / 劣势 / 机遇 / 威胁)、GIS 工具分析可达性,评估服务水平(便捷性 / 安全性等)。
2. 需求分析:预测未来需求
客源市场分析:明确主要客源地(经济 / 人口 / 消费习惯)、客源结构(年龄 / 职业 / 出行目的 / 交通偏好)。
出行行为分析:拆解 “出发 - 目的地 - 活动” 全出行链,区分首次 / 重游游客需求。
预测方法:定性(专家咨询 / 德尔菲法)、定量(“四阶段法”/ 回归分析 / 引力模型),兼顾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
四、规划目标与原则:规划方向与遵循
1. 规划目标:6 大核心方向
可达性与便捷性:宏观建 “123 出行交通圈”,微观实现景区 / 住宿等无缝换乘。
服务品质:提供定制化服务(如观光巴士),完善无障碍设施 / 标识。
交通 - 旅游融合:构建 “快进慢游” 体系,让交通设施(如风景道)成为旅游吸引物。
智慧化:用大数据 / 物联网提升信息服务、终端覆盖、应急调度能力。
绿色可持续: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交通建设 “少扰动生态”。
安全应急: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2. 规划原则:7 大基本遵循
以人为本(优先游客需求)、融合发展(交通 + 旅游 + 生态)、生态优先(最小化环境破坏)、创新驱动(新技术应用)、安全保障(底线要求)、因地制宜(适配地方资源)、适度超前(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五、规划主要内容:核心实施框架
1. 交通空间布局:构建 “快进 + 漫游 + 配套” 网络
快进网络(客源地 - 目的地快速抵达):优化高铁班次 / 旅游专列、增加景区直航航班、完善高速衔接、发展邮轮 / 水路客运。
漫游网络(目的地内部体验):建旅游公路 / 风景道、优化景区公交 / 定制巴士、完善骑行道 / 步道、规划景区内游览车 / 索道。
配套设施:建旅游集散中心(衔接枢纽)、景区停车场(配充电桩)、沿线旅游驿站(休憩 / 购物)、多语种标识系统。
2. 旅游交通出行规划:分场景优化
对外交通:航空(“空铁 / 空巴联运”)、铁路(增旅游专列)、公路(加密枢纽 - 景区直达线,推定制包车)。
内部交通:城市公交(优化景区线路、开特色观光巴士)、景区内部(环保游览车 / 索道)、慢行(步行道 + 公共自行车)。
专项交通:自驾 / 房车(建营地 + 风景道)、水上旅游(游船 + 配套码头)、低空旅游(直升机 / 热气球体验)。
3. 智慧旅游交通:技术赋能
信息服务:多渠道(APP / 小程序 / 电子屏)发实时路况 / 停车位 / 人流,个性化推送(如防晒路线),实现联程电子票务。
终端覆盖:开发旅游交通 APP,部署传感器(测流量 / 车位),升级智能标识,保障旅游区无线网络。
应急调度: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多部门联动指挥平台,快速调配救援资源。
4. 生态与安全:可持续与底线保障
生态保护:推公共交通 / 慢行出行,用新能源工具;交通建设 “低影响”(避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测算碳排放,探索碳补偿。
安全保障:危险路段设防撞护栏 / 警告标志,建智能监控;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加强安全宣传。
六、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落地支撑
1. 实施计划
分阶段:近 1-3 年解瓶颈(优化线路 / 枢纽),中 3-5 年建示范项目(旅游公路 / 智慧系统),远 5 年以上完善体系。
项目库:动态管理拟建 / 在建项目,明确投资 / 周期 / 责任单位。
责任分工与宣传:明确政府 / 部门 / 企业职责,引导公众选绿色出行。
2. 保障措施
政策:完善法规,保障旅游交通项目用地,设专项资金,推 PPP 等投融资模式。
资金:政府预算 + 市场融资(债券 / 股权)+ 金融支持。
技术:研发智慧交通技术,完善行业标准。
人才:培养 / 引进规划 / 运营专业人才。
监督评估:定期评估规划执行,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七、投资估算:资金测算
1. 估算内容
涵盖工程建设费(土建 / 设备 / 安装)、其他费(土地 / 勘察设计 / 环评)、预备费(应对变更 / 通胀)、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
2. 估算方法与标准
方法:单位指标法(规划初期用,如每公里道路造价)、概算指标法(初步设计阶段)、类似工程比较法、费用构成法、专家估算法。
标准:遵循国家(如发改委指标)、行业、地方标准,结合市场价格。
3. 注意事项
动态调整估算,评估投资风险,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如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