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郊,淀山湖畔,朱家角镇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清末至民国时期已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如今,角里商贸兴盛依旧。2024年,朱家角古镇获评“最受入境游客喜爱的十大名城古镇之一”,正着力打造“中国古镇上海入境旅游第一站”,朱家角镇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既江南,又世界。9月10日,记者从“看见中国·青浦 Discovering China in Qingpu”微访谈活动上获悉,朱家角正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浓厚的文化底蕴、核心的政策优势、一流的营商环境激活高质量发展“镇”能量。
打响“最江南”文化品牌
放生桥“修旧如旧”,古建筑历久弥新;课植园焕新回归,繁华更胜往昔;大清邮局破圈迭代,变身“超级网红”……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朱家角始终高度注重保护朱家角的空间格局、水系脉络、街巷肌理和历史风貌,建成一批古镇文化地标,全力守护好“一桥一街皆历史,一砖一瓦有故事”的原生环境。
同时,朱家角着力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集群,不断加大挖掘、培育、扶持力度,引导新型业态和主体在朱家角落地生根。比如,引入大清邮局、上海礼物、舒阅楼、鹤龙美术馆等一批文化消费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并鼓励支持摇快船、田山歌、阿婆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沉浸艺术、都市露营、音乐节事等文化社交业态,打造标识性强、体验丰富、包容多元知名潮流时尚目的地。
此外,朱家角充分发挥文旅节展聚集人气、带动经济、展示形象的重要作用,打造中国古镇入境旅游第一站。持续深耕“咖啡文化节”“汉风奇妙夜”两大文旅 IP,创新开展“非遗里的朱家角”主题展览,“水岸市集”体验活动,以及船拳展演、快船竞渡、昆曲快闪巡演等特色演出,实现文旅流量与经营效益的双提升。
激活“最江南”文化产业
聚焦“智慧旅游、安全管理、文旅融合、休闲业态”等重点领域,朱家角正推动朱家角古镇在创建 5A 景区进程中实现品质与活力的双重提升。
在厚植人文底蕴方面,朱家角坚持将历史风貌保护置于首位,84处文物保护点和7处优秀历史建筑利用华为底层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文物多元价值的挖掘和可持续传播,巩固提升传统文化品牌,推动谭盾水乐堂、张军牡丹亭等大师级作品焕新升级。
水路游览体系的优化是另一大亮点,朱家角完成了核心水域游船航线的提升,并开通“放生桥—大淀湖”生态文化航线,再现“舟行碧波间,桥影入画来”的江南意境,并系统提升船工文化服务能力,培训多名船工掌握古镇历史沿革、航线景点讲解技能,增强游览体验。
此外,朱家角融合市井烟火,立足景区与社区深度交融的独特属性,突出“生产区+生活区+生态区”融合发展新格局。将古镇旅游区科学划分为内围、外围两大区域和八大网格,抽调5名网格长、8名街长、163名网格员组建专项巡查队伍,实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为进一步激活古镇氛围,朱家角着力提升夜间场景、水岸体验和品质住宿等业态运营,通过文化场景再造、光影互动、实景演绎、游船体验的多元形式,激活古镇夜经济;盘活古镇存量物业资源,打造水乡特色度假酒店与精品民宿集群,构建集“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于一体的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
面对业态单一和留客能力不足的问题,朱家角强化资源整合,“因房施策”盘活区镇两级房源 242 套。创新实施“分类评估、动态调整、前置研判”业态准入管理机制,筛选适配古镇气质的文旅项目与特色业态,建立“鼓励、限制、禁止”三张清单,争取逐步将低端餐饮、小商品零售占比从 60%压降至30%。
锚定“最世界”文旅定位
2024年,朱家角古镇接待游客超547万人次,其中30%为境外游客,约164万人次,结合朱家角古镇“中国古镇上海入境旅游第一站”的定位,青浦文旅集团从深化文化内核、优化业态布局、创新宣传推广等方面精准发力,助力“最江南”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在深化文化内涵方面,青浦文旅集团高度重视古镇保护开发的顶层设计,锚定国家5A级景区和长三角文旅融合示范窗口建设这一目标,围绕“文化复兴、数字赋能、主客共享”等核心理念,更科学有效的指导古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与此同时,集团积极优化业态布局,构建完善的品牌支撑体系。积极引入多元化、高品质的业态,力争形成以文化体验、非遗传承、智慧旅游、特色餐饮、精品住宿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为“最江南”文化品牌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打造“最温暖”营商环境
朱家角镇以深化制度创新为基石,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将制度创新列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任务,专门制定《朱家角镇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从持续优化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出发,提出30条具体要求,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真正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在此基础上,朱家角镇以做好企业服务为抓手,切实提升企业感受度,建立了“企业走访+精准施策”的机制。例如,针对上海东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高管住房困难及员工通勤诉求,镇企服中心主动协调园区人才公寓,争取租金优惠并提供定制化精装住房;同时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精准收集200余名员工的通勤需求,绘制热力图,并与客运公司合作规划三条定制公交线路,实现“家门口到厂门口”无缝衔接,使员工通勤时间平均缩短60%,企业人才流失率下降35%,赢得企业高度认可。
朱家角镇还以“梯度培育”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已帮帮助47家企业申请了补贴,总额超294万元,还有专门的“企服专员”主动上门,让企业少跑腿、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