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禁酒令”,不是“重启旧游戏”,而是“启动新秩序”。
为什么对“禁酒令”情绪这么大
一是社交媒体助推。
只要是社会热点,媒体就会集中报道,而流量一旦汇集,就会把一个点炒得过热。其实,通过13年的调整,政务消费在“三公”消费中的占比从80%下降到现在的10%以下。这个占比虽然不大,但是在不同社会模式下,带来的影响不一样。比如在江浙一带,这个数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北方,带来的影响明显就很大,因为在熟人社会的北方市场,政务依然有带动商务、社会精英以及向大众蔓延的特征。尽管政务消费影响逐渐在走弱是事实,但其带来的消费连锁反应仍不可小觑。
二是白酒目前进入缩量时代,真正从增量、存量到缩量。
数据显示,2012年,白酒人均年饮用量将近1L,2024年则下降了将近60%。同时,白酒发展的底层逻辑也在发生改变,过去支撑白酒高速增长的三大因素——人口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扩张,分别带来了人均饮用量、政商务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后能够大规模消费的三方面强劲需求,而现在人口进入减少周期,经济下行,白酒行业进入总量严重过剩阶段。
所以,我们分析得出第一个结论:未来的白酒市场将会是一个用户主导型的市场。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白酒市场的总量开始过剩,但人均客单价仍然“不高”。
一方面,从人均饮用量来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人均客单价来看,人均价位仅有100元左右,再加上女性用户增多。在某些场景、某类群体以及价位提升上,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所以人均客单价的提升,是未来白酒的需求驱动力。
另一方面,从“90后”和“0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来看,他们依然遭遇了健康意识、社交轻简以及经济收入受限的瓶颈。从代际切换来看,他们一旦走向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这部分群体也有改善需求的空间。
所以,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改善需求会是未来白酒最核心的需求。专家研究表明,未来5年,改善型需求将占到白酒总需求的30%,成为最大的需求来源。对于这些数据的口径,不同专家的研究各有不同,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白酒发展新模式
中国白酒总体上是供需平衡,总量上开始过剩,人均客单价依然不高,改善型需求会是未来的核心需求。
既然白酒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改变,建立在逻辑之上的营销模式也必将发生改变。
过去为了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白酒营销的模式是厂家或者经销商建立的:通过高杠杆、高流转的开发模式,快速形成了巨量的白酒产能,但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而未来的白酒市场,将由需求来主导,那么这套“供需平衡”显然就不适配了。
从去年开始,白酒行业形成了业界共识:进入缩量时代,都在探索适应缩量时代的“白酒发展新模式”。这标志着酒市“厂、商主导阶段”结束,而“改革阶段”来临,要用营销变革的方法,来解决白酒行业发展的问题。
那到底什么是白酒发展新模式呢?结合当前的各种情况和我的分析,我概括出这五大方面:
第一,营销模式迭代。建立 bC一体化双轨制,一方面赋能 b端(渠道商)解决存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服务 C端(消费者)解决增量问题。
第二,产品审美升级。大力推行“美酒”,产品美、喝得美、场景美、用户美的“四美”运动,激发用户消费欲望,创造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第三,运营模式变革。过去靠网络数量做规模,现在要和网络的用户数量绑定,而今后的供应量,则是锚定用户数量,也就是“厂、店、用户”联动机制,需求量大的群体才有增量的资格,管理用户的饮酒习惯和饮酒周期,这就是在推动运营从以店为主向以用户为主转型。
第四,经销模式迭代。原来以经销商为主的代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转向以店为主的运营模式。原来是协同经销商运营门店,现在要下沉到赋能门店来运营用户,缩量所带来的竞争门槛的提高,导致没有竞争力的门店逐步出清。用户不再是门店的私域资源,运营用户才是门店的竞争门槛。
第五,用户消费变化。这导致产品功能发生转移:原来是以消费产品为主,现在是以“人、货、场”为主的场景消费;原来是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来做精准匹配,现在是随机性的场景消费。这种自下而上的变化,逼迫“厂、商、店”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来是以售卖为主,现在是以服务为主。因此很多企业都在布局体验店,就是为应对用户消费变化。
总之,这套白酒发展新模式的核心就是:主导权已经向用户移交。
之前,白酒过于金融化、渠道化,导致部分刚需群体被挤出;现在,要通过 bC一体化双轨制来把主导权给到大众群体。换句话说,白酒行业要更强调社会情绪和普通大众,而不是金融性和盈利性。
之前以企业为主,导致白酒产品库存过剩;现在要通过“厂店用户”,把资源下沉到有用户的门店给用户提供场景服务。这既在加速用户主导权的进程,也是在推动各个门店从卖产品到运营用户的转变,厂商运营的核心要从“卖给门店”到“协同门店运营用户”。
而酒企的高杠杆、压销量等现象,造成了渠道的不稳定,现在则是要从运营用户、数字化手段等,来把资源分配到更有实力的门店,加快出清产品力落后的酒企,同时化解高库存导致的乱价难题、消费不振、市场信心不足等问题。
白酒行业进入“慢时代”
如果说过去的白酒行业是“高增长、高杠杆、高流转”的“年轻小伙子”,那么未来的白酒市场将更像一个“中年人”——步伐放缓、注重质量、追求稳健。这种“慢时代”的特征,不仅体现在运营节奏上,更贯穿在市场逻辑、政策导向和消费者行为的全方位转变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经销商、门店以及用户的节奏都会“慢下来”,市场变得更加理性。
对于酒企来说,将从“快流转”进入“慢工出细活”的阶段。过去酒企的核心竞争力是“速度”,产品快速入市、经销商打款、再运营门店,用杠杆撬动规模。
但在消费下行、渠道挤压等新环境下,酒企必须沉淀更多资金,培育用户之后才能健康成长,现金流周期大幅拉长。资金实力弱的企业难以承受当下销售的资金压力,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酒企通过兼并收购或轻资产运营,比如运营托管、创新用户模式找增量。
因此,酒企的产品力高低会成为胜负关键。在总量过剩的背景下,酒企必须靠高品质取胜,提升审美设计、原料标准、场景服务等,“好酒”将成为关键。
对于市场来说,白酒将从过去的“金融属性”更多地转为“消费属性”,回归到一个正常的“普通消费品”。过去,用户“抢茅台”是因为有利可图,边消费边投资占主导;未来,白酒消费回归社交本质、回归消费品本质,市场分化会继续加剧。
未来核心终端优质用户更加稀缺,优质用户更愿意选择头部品牌,因为头部品牌模式更加接近“厂、店、用户一体化”,优质品牌仍然是社交首选。而非核心品牌将面临长期调整,尤其是三、四线品牌,经销商库存高、用户流出明显,价格很难稳定,更不用说涨价了。
对于一线销售来说,以前是“刺激需求”,未来则更多地希望“精准匹配”。
一方面,酒企各种政策会从短期促销转向长效机制,更注重渠道和用户结构性平衡,从需求侧来引导用户参与;另一方面,酒企也会通过保障门店、改造经销商、跨界合作等模式创造业绩,未来主要消费可能来自社会大众的日常消费,年轻消费群体通过社群、场景解决消费欲望,培育市场则聚焦改善需求。
除此之外,对于白酒从业者来说,心态上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一是培育周期拉长。原来单纯靠产品性价比或者品牌力,给用户洗脑式的营销手段失效了。
二是改善需求主导。换酒群体更关注实用、社交、场景配套等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交易关系。
综合来看,这次“禁酒令”,不是“重启旧游戏”,而是“启动新秩序”。白酒市场未来的机会,不在于整体性机会,而在于部分结构性调整的红利。因此,在这个缩量时代,我们不能在短期影响里徘徊,而是要看到长期发展的未来。(作者:牛恩坤,亮剑咨询公司董事长,圈层深度分销体系创始人)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上一篇:要想脾胃好,小米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