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建设部署,深挖气候康养、文化体验、生态旅居等独特优势,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依托、融合为手段、体验为目的,倾力打造“旅居西双版纳”新名片,积极推进文旅康养旅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乡村、城镇、度假、医养、养老、文艺、体育、边境幸福等旅居新业态,吸引大量旅游者和旅居客在西双版纳慢下来、住下来,许多“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又变成了“旅居客”,最后成为每年回到西双版纳的“新市民”,西双版纳正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和旅居客“此生必居”的理想之地。
2024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7043.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44%,旅居西双版纳人数68.05万,同比增长20%;今年1—7月,接待游客4809.03万人次,同比增长5.96%,旅居西双版纳人数已达60.64万,同比增长38.4%。从旅游到旅居,西双版纳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康养旅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加强顶层设计 增强发展合力
我州将文旅康养旅居产业作为“三大经济”和“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之首来抓,组建工作专班、设立扶持资金、建立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全力推进旅居西双版纳建设。探索构建“科技+文旅+百业”全时全龄现代旅游业体系,出台《西双版纳州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实施全域协同、品牌建设、业态创新、旅居西双版纳、全链提升、配套升级、合作宣推、综合治理等八大工程,推动形成以景洪市为主引擎、辐射带动两县的全域旅游旅居发展新格局。
突出文化赋能 促“三交”同行
推出傣族章哈剧《乌莎巴罗》和5台旅游演艺节目。推动普洱茶制作技艺、傣医药、布朗族弹唱、基诺大鼓舞等2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泼水节节庆文化魅力,打造傣迪、旅拍等年轻游客必打卡、必体验的新IP。挖掘文化“富矿”,搭建勐腊县勐仑镇曼炸村、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画家村、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等艺术家聚集地。打造阅读新空间、文化艺术新空间、景区文化体验新空间、文化消费新空间、乡村文化生活新空间等40余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新发展。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建立各类社区文化社群、社团,搭建新老市民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
盘活资源资产 拓展旅居产业
通过盘活闲置空间,引入市场经营主体,以“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的“绣花”功夫,打造景洪市嘎洒街道曼广村“寻梦·傣庄”“三曼文旅综合体”等乡村旅居目的地。支持有序盘活长期闲置房产发展旅居项目,通过以租代购,将景洪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第八公司200余套闲置空房改造升级为500余套旅居房,并配套建设文体娱设施,着力打造“版纳庭院”康养基地。深化“政府+企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政策、资源等优势,打造云甘美——幸福如初悦邻康养中心,为社区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提供日间照料床位和助餐、助医等上门服务。推动传统地产向旅居地产转型,鼓励地产企业在设计、建设、运营及服务全生命周期中践行“好房子”理念,链接分时租赁、民宿经营托管服务。鼓励酒店提供长租包租、商住结合服务,盘活云投、康旅等国有集团公司康养、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推出系列家庭游、康养游度假旅居产品,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抓实项目建设 推动迭代升级
积极推进文旅综合体歌朗河·向阳山、田园综合体稻梦傣乡、澜沧江流沙河EOD等新业态项目建设,加快神石国际康养大观园、勐巴拉嘎洒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半山溪谷、版纳时代等康养旅居综合体项目建设,以及第二轮旅游景区改造提升及新业态植入工程,努力推动旅游业态由观光游向深度游、深度居业态转型升级,游客旅居客由“避寒游”向“四季居”转变。持续打造旅居体验新场景,探索曼贺纳发展文化产业赋能农文旅融合,每年吸引超8万人旅居旅创,直接或间接带动村寨460人参与就业。创建勐海县南糯山村乡村旅居、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瑶族妈妈客房”边境幸福旅居等旅居云南典型案例,示范引领旅居新发展。加快推进“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项目建设,高标准评选一批基础型、提升型、完善型康养小区,推动旅游业态更丰富、旅居产品更多元。
扩大宣传推广 打响旅居品牌
结合旅居业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实际,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养”资源,在携程平台开设“西双版纳文旅星球号”,集聚“寻味、乐宿、畅行、乐游、乐购、乐玩、康养”一站式服务要素,开设“旅居西双版纳”专区,在全省首发上线一批30天、14天、7天的旅居产品,为游客、旅居客提供一键订制服务。准备策划组织开展旅居西双版纳体验活动,扩大线上引流和线下推广,筛选上线一批城镇、乡村优质旅居产品,实现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同时,持续办好泼水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文旅盛会,推动“旅居西双版纳”品牌具象化,将品牌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种‘象’往的幸福”。
记者:马芸
部分配图为资料图
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