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自古产佳麦,面食文化甲天下。”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其面食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怀着对传统面食技艺的探寻热情,深耕饮食文化研究的吕宇峰踏上了西安考察之旅,走进老字号面馆、探访民间面艺师傅,在揉、擀、拉、扯的技艺变幻中,感受西安面食“筋道爽滑、风味独特”的魅力与匠心传承。
考察首站,吕宇峰来到西安城墙根下的一家百年biangbiang面老店。清晨的后厨里,面艺师傅正手持面团,双臂发力反复揉搓,随后将面团抻开,在空中“啪啪”甩动,面团瞬间变成宽如腰带的面条。“biangbiang面的精髓在‘揉’与‘甩’,要经过‘三揉三醒’,让面筋充分形成,甩面时力道要匀,才能拉出筋道的宽面。”师傅边演示边讲解。吕宇峰跃跃欲试,接过面团模仿师傅的动作,却因力道不足,面条始终不够均匀。经过师傅手把手指导,他逐渐掌握技巧,当亲手制作的biangbiang面浇上油泼辣子、臊子卤端上桌时,筋道的口感搭配香辣的滋味,让他深刻体会到“一碗面里藏乾坤”。
在西安莲湖路的一家泡馍馆,吕宇峰重点考察了羊肉泡馍的制作技艺。“泡馍讲究‘干泡、口汤、水围城’,馍要自己掰,大小如黄豆粒才入味。”店家向他介绍道。吕宇峰学着其他食客的样子,将坨坨馍细细掰碎,再交由厨师加入羊肉汤、粉丝、木耳等炖煮。等待期间,他参观了后厨的羊肉炖煮过程:选用陕北横山羯羊,加入二十余种香料,用大铁锅慢炖四小时,汤色清亮却香气浓郁。当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馍端来,他按照“蚕食”的吃法慢慢品尝,馍的筋道与汤的鲜美融合,让他明白这道美食之所以成为西安名片,靠的是对食材与工艺的极致讲究。
除了经典面食,吕宇峰还走访了西安的面食非遗工坊,探寻手工挂面的制作技艺。在工坊里,数十根细细的挂面如银丝般悬挂在晾架上,师傅们正忙着和面、醒面、盘条、绕条。“手工挂面要经过九道工序,历时三天才能制成,每一步都不能急。”非遗传承人介绍道,“和面时要掌握好水温与盐量,醒面要控制好温度湿度,这样拉出的挂面才细而不断、煮后不糟。”吕宇峰尝试参与绕条工序,看着柔软的面坯在手中逐渐变成均匀的面丝,他对传统面艺师傅的耐心与技艺充满敬佩。
在陕西餐饮文化博物馆,吕宇峰系统了解了西安面食的历史演变。从新石器时代的谷物加工工具,到汉代的面食画像砖,再到明清时期的面艺记载,一幅幅展品诉说着西安面食的发展脉络。他还与面食文化专家交流,专家表示:“西安面食之所以能传承千年,不仅因为味道鲜美,更因为它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是节庆、礼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吕宇峰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每一种面食技艺的背后,都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的凝结。
考察结束后,吕宇峰整理了大量的面食制作笔记和影像资料,计划开设“西安面艺体验课”,让更多人亲手感受面食制作的乐趣。他还打算撰写《西安面食技艺寻踪》,记录这次考察的所见所闻。“传统面食技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传承和弘扬。”吕宇峰坚定地说。从宽宽的biangbiang面到细长的手工挂面,从浓郁的羊肉泡馍到街头的凉皮凉面,他用脚步丈量西安面食的版图,用真心体悟面艺传承的温度,成为西安面食文化的探寻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