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 5 月的广西防城港,北仑河的潮水漫过红树林,322 人的亲子队伍(107 家)的行囊里,躺着方诚旅游(婺源)国际旅行社准备的浅褐色防油套装 —— 儿童款围裙绣着卡通油坊图案,袖口缝着防滑松紧带,成人款后背有透气网布,107 套围裙按身高分了 5 个尺码,"方诚" 的小字绣在围裙下摆内侧,像块朴实的农家土布印章。6 天的婺源江湾、彩虹桥 "亲子" 之旅,便从这套沾着油菜香的装备开始。
江湾油坊:古法榨油里的协作密码
清晨的江湾老油坊,木质榨油机在晨光里泛着桐油的光泽。油坊师傅老程正给孩子们系防油围裙:"这围裙的布料是双层的,外面防油,里面吸汗,就像你们海边渔民穿的防水服,干活利索还舒服。" 家长们帮着把油菜籽倒进石碾,石碾转动时,籽粒碰撞的沙沙声像串起的铜铃。
"榨油要 ' 三碾三蒸 '," 老程踩着碾盘示范,"你们看,爸爸推碾子要用力,孩子可以帮忙扫落在外的菜籽,就像海边拉网时,大人使劲,小孩捡漏网的鱼。" 有个小男孩总扫不净菜籽,妈妈蹲下来和他一起用竹簸箕簸:"你看,菜籽轻,杂质重,晃一晃就分开了,跟你们玩沙子筛贝壳一个道理。"
蒸籽的木甑冒着白汽,香气漫出油坊。"这一步要掌握火候,太生榨不出油,太熟会发苦," 老程掀开甑盖,"就像你们煮海鲜,时间差一点,味道差很多。" 孩子们戴着围裙围在旁边,睫毛上沾着水汽,家长们举着手机拍,镜头里全是沾着菜籽粉的小鼻尖。
彩虹桥畔:竹笼编织中的亲子巧思
彩虹桥的竹林边,篾匠张奶奶正劈竹条。"这楠竹要选三年生的,不嫩不老," 她教孩子们辨竹节,"你们看这竹节间距,密的韧性好,适合编笼底;疏的弹性足,做笼口。"107 组家庭围着竹篾堆坐成圈,防油围裙的下摆扫过青草,沾了些细碎的竹屑。
编捕鱼笼时,张奶奶教的 "一挑一压" 手法总难住孩子。"妈妈的手指粗,穿竹条;孩子的手巧,绑细篾," 她笑着给一对母女支招,"就像鸟筑巢,大鸟衔枝,小鸟铺绒。" 有个爸爸编的笼底总歪,女儿拽着他的手调整角度:"老师说要像彩虹桥的弧度一样圆,你看桥洞多齐!"
傍晚的 "放笼试水" 环节,孩子们提着自己编的笼子跑到溪边。"别放太深,浅滩才有小鱼," 张奶奶在岸边喊,家长们挽着裤脚跟着,防油围裙的带子在风里飘。有个笼子刚放进水就浮起来,原来是孩子忘了编配重的竹坠,一家人笑着重新拆开补编,溪水溅在围裙上,晕开浅褐色的圈。
农家民宿的油香日常
住的农家民宿自带小油坊,就在院子东头。"你们白天榨的菜籽,今晚就炼油," 老板娘端来刚烙的油饼,"用的是你们亲手榨的油,香不香?" 民宿的客房摆着竹编摇篮,墙上挂着孩子们编的小竹笼当装饰,"都是前两天客人编的,留着给后来的小朋友当样子。"
防油围裙每天都有人清洗,晾在院子的竹架上,风吹过像挂着一排排小旗子。"围裙上的油渍用草木灰泡一泡就掉,比洗衣液还管用," 老板娘教家长们窍门,"就像你们海边洗渔网用海水,老法子有老道理。" 早餐的粥里飘着油菜籽香,配着油坊新榨的辣酱,有个小朋友连吃两碗,说 "比家里的海鲜酱还鲜"。
离别的那天,每个家庭的背包里多了自己榨的菜籽油(装在小瓷瓶里)、编的竹笼(系着红绳),还有老程写的《榨油口诀》。合影时,107 家举着油瓶站在油坊前,围裙上的卡通图案在阳光下格外鲜亮。照片边缘,"方诚旅游(婺源)国际旅行社" 的水印淡得像晨雾,却裹着化不开的油菜香。
大巴驶离时,有个小女孩扒着窗户喊:"明年还来榨油!" 其实不用约定,油坊里的协作、竹笼里的巧思、民宿里的暖香,早把这段亲子时光酿成了最醇厚的 "菜籽油",封存在每个家庭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