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面花作为陕西黄陵地区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面食,更是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兼具 “好吃” 与 “好看” 的双重特质。本文将从黄陵面花的历史起源入手,详细介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料选择、和面技巧、塑形方法以及蒸制要点等;深入解读其丰富多样的造型类别与背后蕴含的民俗寓意,如节庆类、婚嫁类、祭祀类面花各自的特点与象征意义;同时,阐述黄陵面花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寄托。最后,分析黄陵面花当前的传承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其在新时代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此展现这一非遗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
一、黄陵面花的历史溯源:千年传承的民间瑰宝
黄陵面花,又称 “面塑”“花馍”,是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一带的传统民间手工艺食品,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黄陵地区就已有了种植小麦的历史,为面花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面花的雏形,最初与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充满敬畏,常常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面花便作为祭祀时的供品应运而生。
到了商周时期,祭祀文化逐渐成熟,面花的制作工艺也随之得到发展。当时的面花造型相对简单,多以圆形、方形等几何形状为主,象征着对天地神灵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面花的用途不断拓展,从单一的祭祀供品逐渐延伸到节庆、婚嫁、寿诞、丧葬等各个民俗领域。
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黄陵面花不断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它不仅是黄陵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更是承载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2008 年,黄陵面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黄陵面花的文化价值,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黄陵面花的制作工艺:匠心独运的 “美味艺术”
黄陵面花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匠心。从原料选择到最终蒸制完成,需经过多道复杂工序,且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便会影响面花的口感与造型。
(一)原料选择:天然食材,奠定基础
制作黄陵面花的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面粉的选择尤为关键。通常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冬小麦面粉,这种面粉面筋含量高、口感细腻,制作出的面花不仅造型挺拔不易变形,而且口感松软香甜。除了面粉,还需准备适量的清水、酵母(或老面)、食用色素(如用菠菜汁、胡萝卜汁、紫薯泥等天然食材提取的色素)以及用于装饰的辅料,如红枣、红豆、绿豆、花椒籽、玉米籽等。
天然食材提取的色素是黄陵面花的一大特色,既保证了面花的色彩鲜艳,又符合健康饮食的理念。例如,用菠菜汁调和面粉可得到绿色面团,用于制作叶子、花草等造型;用胡萝卜汁调和面粉可得到橙色面团,用于制作果实、动物身体等部分;用紫薯泥调和面粉则可得到紫色面团,增添面花的色彩层次。
(二)和面发酵:精准把控,关乎口感
和面是制作黄陵面花的基础工序,其关键在于掌握好水、面、酵母的比例以及和面的力度与时间。首先,将面粉倒入干净的面盆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若用老面,则需先将老面用水泡软),然后分多次加入清水,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使面粉形成絮状。接着,用手反复揉搓面团,揉搓时需用力均匀,将面团揉至光滑、细腻、不粘手的状态,这个过程通常需要 15-20 分钟。
和面完成后,需进行发酵。将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或保鲜膜,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温度一般控制在 25-30℃)进行发酵。发酵时间根据环境温度而定,通常需要 2-3 小时。发酵好的面团体积会增大 1-2 倍,内部布满蜂窝状气孔,用手按压面团,面团能迅速回弹,此时面团便发酵完成。若发酵过度,面团会带有酸味,需加入适量食用碱中和;若发酵不足,则面花口感会发硬,影响食用体验。
(三)塑形:巧夺天工,赋予灵魂
塑形是黄陵面花制作工艺中最具创造性的环节,也是展现制作者技艺水平的关键。制作者需根据面花的用途与主题,将发酵好的面团分成大小不等的小块,然后通过揉、捏、搓、擀、剪、切、卷、压、贴等多种手法,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
在塑形过程中,制作者的双手仿佛拥有魔法,普通的面团在他们手中能变成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例如,制作节庆类的 “十二生肖” 面花时,制作者先将面团揉成圆形,然后通过捏、搓的手法塑造出动物的头部、身体、四肢,再用剪刀剪出耳朵、尾巴等细节,最后用花椒籽作为眼睛,用红豆、绿豆作为装饰,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面花便跃然眼前。
制作婚嫁类的 “龙凤呈祥” 面花时,工序更为复杂。制作者需先分别制作龙和凤的造型,龙的造型注重气势,需用擀好的面皮剪出龙鳞,用细长的面团搓成龙角、龙须;凤的造型则注重柔美,需用剪刀剪出凤尾的羽毛,用彩色面团制作凤冠、凤翅。最后,将龙和凤的造型组合在一起,再搭配上花朵、祥云等装饰,整个 “龙凤呈祥” 面花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充分展现了制作者高超的技艺。
此外,在塑形过程中,辅料的运用也十分关键。红枣常被用来制作面花的花心、眼睛或点缀在造型表面,增添面花的喜庆氛围;红豆、绿豆可用于制作动物的眼睛、鳞片等细节;玉米籽则可用于制作花朵的花蕊,使面花造型更加生动逼真。
(四)蒸制:火候把控,成就美味
蒸制是黄陵面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决定面花口感与色泽的关键。首先,将塑形完成的面花放入蒸笼中,注意面花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防止蒸制过程中面花膨胀粘连。然后,将蒸笼放置在烧开的水上,用大火蒸制。
蒸制时间需根据面花的大小与造型而定,小型面花一般蒸 15-20 分钟,大型复杂面花则需蒸 25-30 分钟。在蒸制过程中,火候的把控至关重要。大火蒸制能使面花迅速定型,防止面花变形;蒸制后期可适当减小火候,让面花内部充分熟透。蒸制完成后,需先将蒸笼盖打开一条缝隙,让蒸汽缓慢排出,待蒸笼内温度稍降后,再将面花取出,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面花表面出现褶皱或变形。
刚蒸好的黄陵面花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口感松软香甜,既有面食的美味,又有艺术品的观赏性,真正做到了 “好吃又好看”。
三、黄陵面花的造型与寓意:民俗文化的生动载体
黄陵面花的造型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多个类别,不同造型的面花在不同的民俗场景中使用,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寓意,是当地民俗文化的生动载体。
(一)节庆类面花:传递喜庆,寄托祝福
在黄陵地区的传统节庆中,面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同节日有着不同造型的面花,传递着人们对节日的祝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是黄陵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期间的面花造型最为丰富。其中,“枣山” 是春节必备的面花之一,“枣山” 由多层面团叠加而成,形似山峰,每层面团上都镶嵌着红枣,寓意着 “步步高升”“日子红红火火”。此外,春节期间还会制作 “十二生肖” 面花,每户人家会根据家庭成员的生肖制作相应的生肖面花,祈求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元宵节时,黄陵地区有制作 “灯馍” 的习俗。“灯馍” 的造型多为圆形,中间留有小孔,可插入灯芯,点亮后寓意着 “驱邪避灾”“光明吉祥”。“灯馍” 的表面还会用剪刀剪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如花卉、吉祥图案等,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清明节时,人们会制作 “子推馍”,又称 “寒燕馍”。“子推馍” 的造型多为鸟类,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人们通过制作 “子推馍”,不仅表达了对介子推的缅怀之情,也寓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
(二)婚嫁类面花:象征美满,见证幸福
在黄陵地区的婚嫁习俗中,面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新人幸福美满婚姻的象征。婚嫁类面花的造型多以吉祥喜庆、寓意美好的图案为主,如 “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莲花并蒂” 等。
“龙凤呈祥” 面花是婚嫁面花中的经典造型,龙象征着新郎的英武、威严,凤象征着新娘的柔美、善良,龙凤结合寓意着新人婚姻美满、吉祥如意。“鸳鸯戏水” 面花则以鸳鸯为造型,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寓意着新人婚后夫妻恩爱、不离不弃。“莲花并蒂” 面花以并蒂莲为造型,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并蒂” 则寓意着新人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此外,婚嫁时女方还会制作 “长命锁” 面花,送给新郎,寓意着祝愿新郎长命百岁、健康平安;男方则会制作 “石榴” 面花送给女方,石榴多籽,寓意着 “多子多福”,寄托着人们对新人早生贵子、家族兴旺的美好祝愿。
(三)祭祀类面花:缅怀先祖,传承孝道
黄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祭祀黄帝是黄陵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祭祀类面花在祭祀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缅怀先祖、传承孝道的重要方式。
祭祀黄帝时使用的面花造型庄重、大气,多以 “供品馍” 为主,“供品馍” 的造型多为圆形或方形,表面会用面团捏出 “福”“寿” 等吉祥字样,或制作出龙、凤、麒麟等祥瑞动物的造型,表达对黄帝的崇敬之情,以及祈求先祖保佑后人平安幸福、五谷丰登。
除了祭祀黄帝,在家族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也会制作面花作为供品。这类面花的造型相对简洁,多为圆形的 “馒头馍”,或在馒头表面镶嵌红枣、红豆等,寓意着家族团圆、生活富足。
四、黄陵面花的文化价值与传承:非遗瑰宝的当代使命
黄陵面花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和精美的艺术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黄陵面花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瑰宝,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黄陵面花的文化价值
(二)黄陵面花的传承现状与挑战
尽管黄陵面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发展,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其传承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黄陵面花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为了保护和传承黄陵面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群等多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
五、总结
黄陵面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陵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文化瑰宝,它集美味与美观于一体,不仅是一种传统食品,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与民俗情感的民间艺术。从历史溯源到制作工艺,从造型寓意到文化价值,黄陵面花每一个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黄陵面花的传承面临着传承人群老龄化、制作工艺复杂、民俗氛围淡化等诸多挑战。为了让这一非遗瑰宝得以延续和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群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传承人群培养、推动产业化发展、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为黄陵面花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黄陵面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和弘扬黄陵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