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申
九月的北京,与那闷热多雨的天气渐行渐远,秋天已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面前。该出门走走了!看看这秋色中的北京,品品这北京的秋色。既然是赏秋,应该去哪儿呢?西山的黄栌尚未染红,古刹的银杏也未披金。在这秋高气爽之际,咱们来逛逛什刹海(前、后海)吧。在喧嚣的烟火气之外,去找寻一份怡然自得的宁静。对了,行走在寻常巷陌,还可以邂逅那些现当代的文学家、艺术家,与他们约一场只属于这个金秋时节的隔空对话。
第一站
从梅先生家走到“辅仁学霸圈”
我们的行程,从德胜门内大街的南段开始。若要找到一个极佳的行走起点,非护国寺街东段路北的梅兰芳故居莫属。作为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梅兰芳,在北京城内先后住过九处地方。及至暮年,梅兰芳一家在护国寺街安顿下来。此后,梅家还购得西旧帘子胡同的一处房舍。现如今,昔日的梅宅只留存下铁树胡同、北芦草园胡同与护国寺街的三处。
自梅宅往东,穿过德胜门内大街,便是悠长的定阜街。再经过庆亲王奕劻的府邸,前行不远,能看到一处中西合璧、造型优美的建筑群,而今是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往前,便是著名的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的缔造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文化人英敛之。而英敛之于文化界的卓越贡献之一,还有他所创办的《大公报》。待英敛之在香山居住期间,他又创立了辅仁社,即辅仁大学的前身。如今,英敛之先生于京西温泉镇的“水流云在”石刻、西安门大街路北的旧居“且楼”皆在。
继英敛之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教授成为辅仁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校长。他在推动北京地区的平民教育、高等教育方面,都做出过巨大贡献。在陈垣教授担任校长期间,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负责校务工作。据说,英千里是北平城内英文说得最好的文化人之一。而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英千里,在北平沦陷期间,始终不渝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英千里之子,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曾经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等到英家第四代,则培养出情景喜剧导演英达。
关于辅仁大学的往事,可不是几天几夜能说完的。离开辅仁大学区域,往东走不远便出现分岔。若从第一处岔道左拐,就进入了柳荫街。在柳荫街南段路西,有一堵绵长的高围墙。前行不久,在柳荫街29号的门内,曾经居住过著名女作家杨沫。
杨沫的成名作,是《青春之歌》。待林道静的形象深入人心后,杨沫肩负起北京市文联主席的重任。杨沫之子,是创作了《血色黄昏》《血与铁》等作品的“老鬼”;而杨沫的妹妹,则是出演过国内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的著名演员白杨。
杨沫的旧居,是昔日涛贝勒府的一部分。而涛贝勒府的主体部分,是由北京第十三中学使用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影片《牧马人》中,老华侨(由刘琼饰演)重返母校怀旧,便是在涛贝勒府取的景。影片中的老校工,则是由北影老演员赵子岳饰演。
钻胡同找乐子
大翔凤胡同听“红楼”趣话
走过十三中,沿着柳荫街一路往北,直到路东的恭王府围墙尽头,拐进去前行,是大翔凤胡同。这条胡同的原名,或许叫做大墙缝。那堵带缝的墙,是恭亲王奕讠斤的花园别墅“鉴园”之墙。
鉴园的正门,开在小翔凤胡同内。一直往里走,路南的“焦大故居”在向你招手。怎么会有一处“焦大故居”,难不成“《红楼梦》中人”确有真人真事?原来,这里是东煤厂胡同13号(按照北京文史学者张亚群先生的推测,这里曾与大翔凤胡同22号院同属一座大宅院),是著名文化人黄宗江先生寓所。
作为著名编剧、作家的黄宗江先生(电影《柳堡的故事》编剧),是文化圈内所谓“卖艺黄家”的老大。黄宗江先生的兄弟,有导演兼剧作家黄宗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黄宗洛(在《茶馆》里饰演一辈子谨小慎微的松二爷)、筹划87版《红楼梦》拍摄的著名文化人黄宗汉;黄宗江先生的妹妹是著名演员、作家黄宗英(在90年代初的纪录片《望长城》中,还担任过主持人)。黄宗江的夫人,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副院长、《沂蒙山小调》的词作者阮若珊。
介绍了主人公,再来聊聊这“焦大故居”的由来。
很多年前,红学界的一些学者曾推测恭亲王府或是《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型。居住地点距离恭王府不远的黄宗江,便戏称他所住的是“焦大宅子”。为此,他还请红学家周汝昌题字。后来,红学家李希凡认为不妥,黄宗江又请周汝昌另题“湘莲旧台”(院子中曾留有旧戏台)。未久,黄宗江的同窗好友黄裳再题“琪官遗馆”。别看这名字变来变去,却为北京文化界留下了一段有关红楼的趣话。
有当地朋友告诉笔者,黄宗江先生的红楼趣谈,或与大翔凤胡同的另一处小院有关,此院被一些红楼爱好者称作曹雪芹旧居。相传,落魄的曹雪芹曾在后海南沿与大翔凤胡同之间一处拥有古水井的小院居住过。而这一带存在水井的,唯有大翔凤胡同6号院。可巧的是,这6号院与“焦大故居”的距离并不太远。
自大翔凤胡同6号院北行数步,路东出现一处挂着《民族文学》牌匾的大门。此门内曾经居住过的“主人”,先后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胡兰传》的作者马烽、《莎菲女士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很多书籍中,都把这里称作“丁玲故居”。但据当地文化学者所言,待丁玲买下此处院落后未曾住过。
回到后海南沿,继续往东走不远,挂有“张伯驹潘素故居”标志牌的宅院,便会与您不期而遇。被誉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是近现代著名的收藏家,他一生的经历,或可与他的那些“国宝”级收藏品一样值得聊。张伯驹的夫人潘素,既是大家闺秀,又是著名的国画家,更是张伯驹的贤内助。
说来也巧,张伯驹夫妇住在后海南沿,穿越“海”面往北,再经后海北沿,便进入拥有广化寺与“鸦儿李记”的鸦儿胡同。这条胡同35号,曾经居住过另一位收藏家张效彬。这老二位,被誉为后海地区收藏界的“南北二张”。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张效彬的邻居为北大才子、散文大家张中行。
周边扫街
艺术家、学者全在这儿扎堆
在张伯驹、潘素旧居往东不远处,有条短短的巷子。钻进去,迎面便是北官房胡同的“画家大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宿舍)。居住于此的最出名的画家,有被誉为新中国美术奠基人的蔡若虹先生、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著名画家王朝闻先生、中央工艺美院老院长张仃先生、著名书画家钟灵先生等。
曾有朋友笑言,在构思哪吒闹海主题美术作品的时候,张仃先生或居住在后海南岸的北官房胡同。从寓所出发,步行至后海边,顶多三五分钟。所以,后海也可能是张仃先生设计“闹海”的灵感诞生地。没准儿,后海边出现的某个孩子,还曾被张仃先生当过塑造哪吒形象的“模特”呢。
距离“画家大院”几步之遥,是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马增芬的寓所。若您对马增芬的名字有些生疏,“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或许您会听过。这段《玲珑塔》(原型是北京的八里庄慈寿寺塔)便是由她唱红的。
马增芬寓所不远处,是一处“画家小院”(17号)。在小院里,先后居住过近代著名水彩画家关广志,著名敦煌学者、工笔重彩大师潘絮兹。关广志的老北京题材水彩画,曾经受到广泛重视。而潘絮兹的一幅《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让他名扬海内外。
北官房胡同路南,临近“画家大院”的地方,有条曲曲折折的小胡同。在这条名为小金丝的胡同内,最显眼的便是标有“乃迭花园”(英文)字样的院落,这里居住过暮年的翻译家杨宪益。同为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天津才子杨宪益与英籍美女戴乃迭夫妇,曾经把包括《楚辞》《红楼梦》在内的一大批中国文学经典翻译成英文,引起了世界文坛的关注。
穿过小金丝胡同,左拐进入大金丝胡同。在经过市级非遗“毛猴”作坊之后,便是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寓所(9号),这里是被誉为“晋剧界的梅兰芳”郭兰英最初在京居住的地方。而大金丝胡同2号,著名哲学家熊十力曾于此暂居。再往前不远,就是什刹海名胜之一的银锭桥了。
如果喜好清净,不太愿意被卷入人潮人海中,可以选择右转至银锭桥胡同,沿着胡同一路右拐至南官房胡同。在这条胡同里,居住过末代皇帝溥仪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毓嵒(12号)、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重要参与者胤礻我(十皇子,他的府邸在41至51号的范围)、替慈禧太后画画的宫廷画师屈兆麟(26号)等。
寓居于此的,还有著名学者顾随。顾随先生曾经担任辅仁大学教授,他培养出的学生,有红学家周汝昌、文学研究家叶嘉莹等。毕竟,这里距离辅仁大学男女校区都不甚远,顾随先生不必太费脚力,便可信步往返。
紧挨着顾随寓所的,是著名文艺家封凤子与她美国丈夫沙博里的宅子(53号)。若说杨宪益夫妇以翻译古典文学出名,沙博里的译作,便是如《家》《春蚕》《小城春秋》《林海雪原》这样的现当代作品了。但要问及沙先生最中意哪部译作,他或许会告诉你:《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