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冬日旅居随笔之六:风情与发展交织的南海一隅 | 楼晨
创始人
2025-09-07 23:52:48
0

在海南陵水旅居四月有余,这片陆地面积最小的海南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其多元的民族风情、厚重的红色历史、复杂的民生议题与可期的发展机遇,让我对 “南海一隅” 的内涵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陵水虽小,却聚居着 28 个少数民族,其中黎族人口超 2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 55%,我所住的椰林镇恰是黎族集中区。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碰撞,习俗与发展交织,每一处见闻都成为我这次过冬的深刻印记。

一、黎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印记

黎族三千余年的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对自然、祖先与图腾的虔诚崇拜,他们觉得天地间万物都有知觉和灵魂,因而对山水、树木、土地等敬入神明。这种信仰不仅是精神寄托,更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拜

在民宿周边的黎族人院落旁,几乎每户都有一座不起眼的 “土地庙”—— 小小的,敞着门,里面供土地公塑像,旁边放着供品、常燃香火。每天清晨出门时,总能见房主(多为男性)在此祭拜。我好几回想上前询问祭拜频率与禁忌,又恐触犯民族习俗没敢开口,只好在远处静静地观望。

有一次,等房主祭拜完走开,我便上前拍了张照片,庙门正上方刻着朱红色 “土地庙” 三个字,两侧对联 “土龙生金是福德,地可载物为正神”,这是我首次看到将“土龙”与“土地”对仗的句子,文字里尽显黎族人对土地的敬畏和庇佑家宅平安的祈愿。

黎族的群体意识很强,主要体现在村落祭祖活动中。每个村均建有祭祖小庙,外墙贴着村民捐款公示(金额随家庭情况不等)。

正月十六那天,我们村的“七皇庙祭祖” 堪称年度盛事。下午,我与真真夫妻俩一起去取快递,途中路过庙前,远远便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走近时看到,广场挤满穿统一红马甲的村民,小汽车、面包车、摩托三轮车上满载纸扎房舍、牛马与一包包的水果等祭品。现场主持竟然是我们常去的超市老板,他进进出出地忙碌着,指引村民按序进庙虔诚供奉。

庙外两堆火盆烈焰熊熊,烟雾缭绕,我们想凑近些看个究竟,可周围拥挤的大人孩子,一会儿冲向这,一会儿涌向那,我们刚往前挪几步,就被人群推搡出来,实在感到有些紧张。

更令我震撼的是,在火盆旁边,两人坐于凳上,一米多长的钢筋从右颊穿至左颊,口中念念有词、手还比划着奇怪的动作。不时有人往钢筋上穿人民币,还向他们嘴里灌酒、往头上浇水。第一次看到这场景,既庄严肃穆,又带着几分怪诞,我们因紧张便匆匆离开了。

在路上,我们三个人讨论着,这个钢筋怎么从右脸颊穿过左脸颊去的?怎么没有出血呢?脸颊承受那么重的压力,该是多么疼啊。

到了快递站和超市,才发现全部关门,这个重大活动都到祭祀现场了,可见当地百姓对这个祭祀活动的重视程度。

在返程途径小庙时,我们站在那里又看了一会儿,仍然聚集了那么多的人。我留意到现场大多是年轻人,每个人都关注于活动仪式中,没有人瞎议论,想打听什么也没有机会。现场实在太闹了,我的心脏怦怦直跳,只好回去了。

到了晚餐时间,我问民宿帮工的黎族女孩,才知道钢筋穿颊是真实的,因长期举办此项活动,脸颊已不再出血,这是黎族传统的风俗,名为 “穿仗” 的仪式,是对祖先虔诚敬重的极致表达。

活动持续了三天,每日从午后三四点至夜晚八九点,虽令人费解,却能感觉到黎族人对传统的坚守。那几天,村子祭祖的喧闹声能传到民宿,到了晚上声音更大,直到仪式结束才安静下来。

查阅资料后才知,“穿仗” 源于 1400 多年前为了纪念南北朝冼夫人平定海南的功绩,如今已演变为以村子为单位,开展的融合历史人物、道教神明、祭拜本村境主的多元信仰活动。

海南远离大陆,少数民族居多,多年来,相对大陆开放度较低,长期保留了祖先崇拜、神明崇拜、原始巫术的朴素民间活动,即便现在仪式已经简化,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海南人们精神联结的重要体现,也表现了当地民众对集体价值观及“慎重追远,崇功保德”的执念。

通过村民的共同参与,大家在活动中分工合作,有助于增强社区人群的距离和团结精神,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从此中,让我增加了见知,开阔了对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陵水黎族最盛大的传统“三月三”节日,是在陵水河入南海旁边的水口庙举行,届时既有祭祖祈丰的庄重,也有青年对歌传情的欢乐,还会举办文艺演出、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这个节日比较轻松欢乐,也是少数民族经典的文化活动。可惜我因提前返程,未能赶上,成了此次旅居的小遗憾。

2、图腾非遗文化

黎族的图腾崇拜,并非停留在信仰层面,更化作可见的文化符号融合在日常生活和重要仪式中。在全国闻名的黎锦中,便藏着不少浓郁的图腾元素。

前几年去三亚时,我曾参观过黎锦织造车间,身穿彩色服装的黎族妇女,手脚并用地全人工织造,她们热情邀请我试试,彼时只觉自己仿佛穿越至远古,沉浸在单纯和质朴的体验中,但当时却未看懂织物上那些抽象图案的深意。

今年初我们去东方市旅游时,在政府扶持的一个兰花基地,当地村民房屋墙面上的绘画让我驻足——牛羊、植物、自然现象,经黎族人想象重新画了出来,有的形似象形文字,有的抽象难辨。我拍了照片,回去后琢磨好久,感觉这些简洁构图中,藏着少数民族原始文化的丰富想象力。如今,黎锦与黎族图腾绘画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财富。

二、红色基因的传承与陵水新貌

初到陵水的次日,老同事夫妇便带我去了陵水河畔,在体育广场旁的青青草坪上,一座纪念碑格外醒目 —— 绿莹莹的方形大理石底座上,鲜红色党旗下映衬着几个革命英雄雕像,碑身鎏金大字 “陵水苏维埃 —— 琼崖第一个红色政权纪念碑”,看到这行字,瞬间将我拉回到那革命初级阶段的岁月。

1927 年 12 月成立的陵水苏维埃政权,是我国第二个县级红色政权,这让我心生诧异:隔着琼州海峡、地处琼崖最南端的陵水,为何工农革命政权能在此地成立得那么早?我好像曾经看过有关“琼崖纵队”的电视剧,可当时没有在意年代和历史背景,现在才觉得这里的红色历史可能不那么简单。

1、红色政权建立的深层动因

翻阅历史与实地感知后,答案逐渐清晰:其一,群众基础深厚。解放前的陵水,封建剥削深重,地主豪门压迫贫苦农民,百姓民不聊生,对革命的渴望格外强烈。早在 1925 年,当地便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为红色政权奠定了群众根基。其二,革命火种传播早。广东是中共早期活动的重要阵地,1926 年,中共广东区委便派遣本地革命人士回陵水,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建立了首个党支部,筑牢了组织基础。其三,地理与政治环境特殊。海南远离当时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原核心区,统治力量薄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一旦有革命力量点燃,便极易形成 “燎原之势”。

原来海南能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先发地区”,是革命形势与地方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若不是亲自到此地,我对陵水有这样的光荣革命历史还真不了解啊!

2、红色基因滋养的和谐画面

如今的陵水,早已褪去革命年代的硝烟,却始终保留着红色基因的印记。椰林大道、机关单位、商场外,还有几座椰林河大桥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9 个民族在此和谐共处,百姓过着慢节奏的安稳生活,社会秩序井然。走在街头,既能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淳朴热情,也能触摸到红色历史留下的厚重底蕴 —— 这里不仅是多民族聚居的家园,更是孕育过革命火种的 “风水宝地”。

三、槟榔的民生习俗与发展的矛盾困境

在海南省会海口过冬时,我从未留意过槟榔问题,可在陵水,“嚼槟榔” 却成了最令我揪心的现象,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民生习俗、健康危害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博弈。

1、槟榔习俗:街头见闻与个人亲历

初到陵水,无论是小超市店员、菜场商贩,还是路边电器修理店老板,好多人嘴里嚼着槟榔 —— 说话时鼓着腮帮,槟榔液汁染得满口血红,有的甚至顺着嘴角流出;长期嚼槟榔人的牙齿,多呈铁锈红色,有的还缺了角、坏了块,看着特别吓人。

更令人不适的是,大街小巷的地面上,随处可见团状的槟榔液污渍,连陵水最繁华的主路椰林大道也未能幸免 —— 在蓝天、白云与椰林构成的美景中,这些 “血迹般” 的污渍格外刺眼,即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又破坏了整体环境。走在路上时刻要当心,生怕踩上去,心里实在不爽。这便使我想起 2002 年国庆节后,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残迹事件,后来国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用纸包好再扔” ,这种现象才得以基本根除。

我对槟榔的恐惧,源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次经历。那时我在广州参加广交会,换展期与同事出游,泰州同事递来槟榔时,我因喜欢《采槟榔》的旋律,对 “槟榔” 二字满是美好想象,又因从小爱吃父亲出差从外地带来的橄榄,有各种口味,放进嘴里,满口清香,顿生津液的感受,以为槟榔也类似橄榄食品,便即刻欣然接过。

当那颗槟榔刚放进嘴里,牙齿还没来得及细细咀嚼出味道,喉咙突然像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窒息感瞬间遏住了我,仿佛要死了的感觉。我无力地叫了一声,全车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坏了,纷纷急着让我赶紧吐出来。至于当时是怎样把槟榔吐掉的,我脑子一片空白,只记得当时呼吸急促,胸中憋得要炸开,眼前一阵发黑,金星乱冒,大脑更是昏昏沉得像脱缰的野马,天旋地转。过了一大会,那种濒死感才慢慢退去,总算缓过神来,但仍然有恶心要吐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对槟榔简直是怕到了骨子里,别说再碰了,哪怕只要听到“槟榔”这两个字,喉咙像条件反射似的发紧,当时那种窒息憋闷的恐惧感,就会瞬间涌上来。

在陵水的菜场,沿街的小摊贩上,卖槟榔的处处可见。有一天,我回民宿的路上,在公交站等车,看到一个姑娘坐在街边,一边卖槟榔,一边将一颗槟榔切成几块,然后挑上一点白色黏糊糊的东西,分别用槟榔叶将其包裹起来,看上去很不卫生。我实在好奇,不由上前与她聊了一会。她告诉我说:“这是心子,能增加口感。”还说现在槟榔价格很贵了,她包的一块槟榔要卖十元。我心里暗暗惊诧,经她那样一加工,实际上一颗槟榔不是要卖好几十元钱吗?

当我说起自己首次吃槟榔的经历,她呵呵地笑着,满不在乎地说:“第一次吃都这样,常吃就好了,槟榔能解乏、还能活血化瘀呢。” 她怂恿我再试试,我客气地摆摆手,只觉头皮发麻。

2. 产业困局:健康危害与经济依赖的博弈

其实,槟榔的危害早已被科学证实 ——2003 年,国际卫生组织便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其含有的槟榔碱会刺激口腔黏膜,导致纤维化、溃疡、糜烂,还会引发牙齿松动脱落,增加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的风险。即便从药用角度看,槟榔 “下气、行水、截疟” 的这点功效,远不及它对健康的损害。

在我过冬的这几个月里,经常看到一些嚼槟榔的人嘴歪牙损,讲话含糊,面目挺吓人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槟榔至今还在某些地区任其种植发展呢?

查阅资料后我才知晓,槟榔是海南产值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橡胶。截至 2025 年,海南槟榔种植面积已超 500 万亩,产量占全国 95%,支撑着 70 多万户、230 多万农民的生计,差不多占全省农业人口的 60%。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物流、销售,整条产业链,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曾在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上,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矛盾也随之而来:健康层面,嚼槟榔导致的疾病日益增多;生态层面,农民为扩种槟榔毁坏公益林,槟榔残渣污染环境;政策层面,2021 年国家广电总局已封杀槟榔广告,全国数十个城市禁止销售、食用槟榔,产业的未来越来越不确定。

3. 破局之路:短期平衡与长期转型的思考

槟榔产业难以退出,根源在于 “文化惯性” 与 “经济依赖”。全国近 6000 万人有嚼槟榔习惯,海南 1000 多万人口中近 40% 爱嚼槟榔,陵水少数民族占比超 60%。黎族人更是将槟榔视为 “社交货币”—— 待客、节庆、婚恋时,槟榔是不可或缺的礼仪载体;过去黎族居住在山区,嚼槟榔能缓解劳作疲劳,加之槟榔树易种植、易保存,逐渐就成了生活必需品。这种从小耳濡目染的习俗,再加上过去健康知识普及不足,想很快改变槟榔文化难度很大。

而经济上,地方经济、老百姓就业与税收都高度依赖槟榔产业,短期内较难寻到替代支柱产品。让人不解的是,今年海南又扩大了槟榔种植面积,政府试图通过规范种植、推广深加工(降低槟榔里的有害物质)、再结合黎苗文旅等措施,为产业转型争取点时间;同时也寄望于海南自贸港封关后,借免税政策打开东南亚市场,缓解国内的压力。

可必须清醒的是,槟榔的致癌性是天然属性,“绿色转型” 无法消除根本危害;如利用药用开发,市场小、门槛高,难以支撑庞大产业链;即便解决槟榔渣污染,咀嚼行为带来的健康成本(治疗费用)与社会成本(公共卫生清洁),也远高于产业价值。长远来看,唯有在 “健康优先” 原则下,逐步降低槟榔的经济权重,让其回归 “药用原料” 的低风险定位上,才是最终出路 —— 这需要时间、地方决心与全社会的共识。

四、海南转型的历史契机与未来愿景

破解槟榔产业困局、推动海南发展,最关键的机遇莫过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封关运行。

经过了五年的筹备,2025年 12 月 18 日,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将在海南正式封关运作。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海南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海南的陆地面积是深圳的17.7倍,是香港的32倍,然而其当前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排名第28位。这片坐拥南海繁忙航道、全球 40% 货物贸易经此通过的土地,未来将会成为国家连接全球经济的重要“试验田”,肩负起探索更高水平的开放路径。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最端的海南省,正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近期海南出台的多份 “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了绿美生态、扩大消费、现代产业、海洋旅游、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它将带动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资金、市场、人才、金融自由流动,会为当地带来大量创业与就业机会 —— 这正是海南摆脱槟榔依赖、实现产业转型的 “千年良机”。

或许如今仍有人尚未完全洞悉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但可以预见,随着封关运作后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地、海内外人才的持续集聚与前沿技术的加速涌入,海南的定位将实现质的跃升——它不仅会延续作为养老度假、避寒休憩的宜居胜地,更将借自贸港的制度优势和地缘优势,升级为中国面向全球高水平开放的窗口、跨境贸易与投资的重要枢纽,成为更富活力、更具自由度的经济发展新高地,在国家对外开放的蓝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几天看到深圳特区建立四十五周年的报道,心中挺有感触。这座昔日的边陲之地,已从基础薄弱的城镇蜕变为技术与人才高度集聚的科创中心。其GDP由最初仅2.7亿元跃升至3.7万亿元,增长了1.37万倍,成为全国最具创造力的“超级城市”。这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生动典范,也为各地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只要抓住机会,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经济转型与观念革新向来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坚信,有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有海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这片土地必能冲破发展桎梏。随着槟榔产业逐步回归理性,民族文化在保护中焕发新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海南一定能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展翅腾飞,建成更加繁荣美好的幸福家园。

尤其对陵水来说,这片枕着南海浪潮的土地,未来将在海洋的滋养与赋能中,书写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民生幸福的新图景—— 愿自贸港的东风,能把黎族的织锦纹样绣进国际文旅的蓝图里;让 “穿仗” 背后的冼夫人故事、让土地庙前的香火记忆,随南海的航船传得更远;愿陵水的椰林大道上,再没有槟榔液的污渍,取而代之的是洁净的路面、吹过的海风,还有游客和当地百姓融为一体笑谈的声音;愿海南六大中心渔港——新村渔港的渔民能借着自贸港的便利,把丰富的海鲜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让 “南海渔乡” 的招牌越来越亮;愿这里少数民族的孩子,既能在传统上继承优秀的文化,更能接触到全球的前沿知识,让传统与现代在南海之畔撞出更美的火花。

愿陵水不负南海的万顷碧波与丰饶馈赠,紧抓自贸港建设的时代东风,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出安居乐业的新篇章;愿海南这颗南海明珠,携着海岛的热情与开放的胸怀,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无可替代的独特光彩。

2025 年 9 月 1 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武汉热干面:芝麻酱香裹筋道面,... 热干面作为湖北武汉的经典早餐,以其浓郁的芝麻酱香与筋道的面条完美结合,深深烙印在湖北人的早餐记忆中,...
原创 开... 新学期一到,早餐就成了不少家长的“头号难题”。光喝牛奶、豆浆已经不够全面,孩子要长得高、学得好,大脑...
港澳双城记:从米其林星光到市井...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维多利亚港,香港深水埗的大排档已飘起虾干的咸香,老板阿明正蹲在门口分拣刚从维多...
云南哪里的白茶最好最正宗?云南... 近年来,南涧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打造“云南白茶第一县”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
糖醋里脊新做法!外酥里嫩,酸甜... 糖醋里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经典中华美食,凭借其外酥里嫩、酸甜适中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为大...
南京美食攻略:这些地方让你流连... 南京,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美食种类丰富多彩,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今天,就跟随我...
煎蛋饺不破的秘诀!小火慢煎勤翻... 【元描述】煎蛋饺怎么不破皮?冬至年夜饭少油更香!教你小火慢煎、勤翻面、搭配蔬菜与全谷。含煎蛋饺不破皮...
鸡腿的 10 种家常做法:零失... 鸡腿堪称厨房里的 "万能选手",肉质鲜嫩易入味,做法多样不翻车。无论是上班族的快手晚餐,还是周末的家...
腌萝卜咸菜方法大揭秘!这样做萝... 腌萝卜咸菜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小菜,口感爽脆,味道鲜美。但是,如何腌制出好吃的萝卜咸菜呢?今天,就让我...
软糯香甜的糍粑,为何让人欲罢不... 糍粑的前世今生 糍粑这种传统小吃,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最初是农民在丰收时节用来庆祝的食品,后...
邵阳米粉:红油汤 + 牛肉码,... 本文围绕邵阳米粉 “红油汤 + 牛肉码” 的核心特色展开,先简述其在湖南米粉江湖中的独特地位,再从历...
原创 研... 研究发现调整主食结构可降低癌症风险,推荐三类主食:全谷物、豆类和根茎类,具体分析如下: 研究背景与核...
原创 “... 牛肉是一种常见的肉类食材,凭借着鲜嫩的味道,在市场上收获众多好评。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牛肉的品...
洋大厨“黔”行记:一抹贵州青绿... 中新网贵州江口9月7日电 (记者 周燕玲)抹茶酱配香煎三文鱼、手工抹茶细绳面搭配炖牛肉、抹茶提拉米苏...
原创 快... 中原腹地,河南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沃土,在五千年文明长卷中书写着璀璨的饮食篇章。这里的一碗一筷都浸透着...
四川旅游攻略自驾游6日游行程及... 四川,这片被大自然深情抚摸过的土地,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吸引着每一个渴望探索的心灵。从雄伟壮丽的山川到...
湖北将在全球百座城市建立千个文... (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图为2025湖北全球旅行商大会开幕式。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