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维多利亚港,香港深水埗的大排档已飘起虾干的咸香,老板阿明正蹲在门口分拣刚从维多利亚港渔船上运来的新鲜海虾;与此同时,澳门氹仔的葡国餐厅里,主厨安娜正小心翼翼地将马介休放入熬煮了三小时的奶油酱汁中,肉桂与香草的气息在空气中缓缓流淌。这两座隔海相望的城市,用四百余年的时光,将东方烟火与西方优雅熬煮成独一无二的美食江湖。作为常年游走于港澳的美食博主,这次我将带你穿越米其林星光与市井摊档,解锁那些藏在筷子基与油麻地的味觉密码,探寻每道美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澳门:葡式风情里的土生滋味
穿过澳门半岛的碎石小巷,婆仔屋的青砖墙外总能闻到肉桂与椰浆的混合香气,墙上爬满的三角梅为这座百年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这座由 17 世纪葡萄牙贵族别墅改造的 ALBERGUE 1601 餐厅,不仅因《十二道锋味》声名大噪,更因保留着最传统的葡国烹饪工艺而成为老饕们的心头好。推开厚重的木门,复古的水晶吊灯洒下温暖的光芒,餐桌上摆放着精致的青花瓷盘,与墙上挂着的葡萄牙老照片相得益彰。
这里的葡国海鲜饭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与西班牙海鲜饭的焦香不同,澳门版的米饭选用的是本地特有的丝苗米,颗粒分明且吸饱了鲜虾、青口、扇贝等海鲜的鲜甜。主厨告诉我,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度,每天清晨都会去澳门渔码头挑选当日捕捞的海货,而藏红花则是从葡萄牙里斯本专程空运而来,每一粒米饭都裹着淡淡的椰香 —— 这是当年葡萄牙水手在航行途中,用东南亚盛产的椰子汁替代家乡稀缺的牛奶,改良家乡菜的智慧结晶,如今成了澳门 "创意城市美食之都" 的最佳注脚。用餐时,搭配一杯葡萄牙产的绿酒,清爽的口感与海鲜饭的浓郁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海边小镇。
若想体验更地道的 "土生葡菜",氹仔木铎街的葡多利绝对值得专程打卡。这家隐藏在居民楼里的餐厅,门面虽不起眼,却有着三十年的历史,由葡萄牙人安东尼奥家族经营。走进餐厅,墙上贴满了安东尼奥与食客的合影,角落里摆放着他从家乡带来的老唱片,悠扬的葡萄牙民谣在空气中回荡。
招牌葡式烤乳猪腩堪称艺术品:选用出生仅三个月的本地乳猪,每天凌晨三点,安东尼奥就会开始准备,先用盐、胡椒、迷迭香等香料腌制三小时,再放入特制的烤炉中慢烤四小时。出炉后的乳猪皮烤得像琥珀般透亮,筷子一戳就能听到清脆的 "咔嚓" 声,内里的脂肪早已化作汁水,入口即化。搭配的酸子酱是安东尼奥的母亲亲手调制的秘方,用酸梅、陈皮、冰糖熬制而成,解腻又提鲜。邻桌澳门本地阿婆告诉我,每逢周日家庭聚餐,这里的海鲜饭总要提前三天预定,"孙辈们就爱这口葡萄牙阿公传下来的味道,每次来都要抱着安东尼奥爷爷撒娇要额外的酸子酱"。除了烤乳猪腩,这里的非洲鸡也不容错过,鸡肉用咖喱、椰浆、辣椒等香料腌制后烤制,口感鲜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而在澳门人的日常里,街头小吃才是灵魂所在。罗宪新街的富仕葡式美食,是一家开了二十年的老字号,由澳门土生葡人林家经营。每天清晨六点,林妈妈就会来到店里准备食材,马介休忌廉焗薯蓉是这里的招牌,选用来自北大西洋的鳕鱼,经过三次浸泡去盐,再手工撕成细丝,与马斯卡彭芝士、土豆泥充分混合,放入烤箱中焗烤至表面金黄。入口先是奶油的绵密,后是鱼肉的鲜咸,最后在舌尖留下淡淡的橄榄清香,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
转角的大利来记猪扒包店永远排着长队,这家创立于 1956 年的老店,以现烤现做的猪扒包闻名。选用厚切的本地猪里脊肉,用刀背敲打至肉质松软,再裹上特制的面包糠,放入热油中炸至金黄酥脆。面包则是每天新鲜烤制的炭烤猪仔包,外皮酥脆,内里柔软。将炸好的猪扒夹在面包中,淋上少许黄油,咬下去的瞬间,肉汁与黄油香气在口腔里迸发 —— 这便是澳门人最引以为傲的 "平价奢华"。很多澳门人从小就吃着这里的猪扒包长大,如今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排队,传承着这份童年的味道。除了猪扒包,店里的咖喱鱼蛋也深受喜爱,Q 弹的鱼蛋裹着浓郁的咖喱酱,辛辣中带着香甜,是逛街时的最佳零食。
香港:烟火气中的味觉革命
从澳门乘船到香港,仅需一小时,美食版图却瞬间切换成另一番景象。深水埗福华街的渔小馆,是我私藏的大排档宝藏。这家开在路边的大排档,没有华丽的装修,只有几张简陋的塑料桌椅,却凭着地道的粤式小炒吸引了无数食客。傍晚六点不到,露天座位已坐满食客,师傅们在明档前挥舞着镬铲,火焰窜起半米高,伴随着 "滋滋" 的声响,鲍鱼小炒菜皇很快出锅。
新鲜鲍鱼选用来自香港附近海域的九孔鲍,每天清晨从渔市采购,师傅会用牙刷仔细清洗鲍鱼表面的黏液,再切成薄片。与虾干、腰果、荷兰豆、胡萝卜等食材同炒,火候掌控得恰到好处,蔬菜保持着脆嫩,海鲜的鲜甜被完全激发。老板阿强告诉我,炒这道菜的关键在于火候,要用猛火快速翻炒,才能锁住食材的水分和营养。配上一碗白米饭,鲍鱼的鲜美、虾干的咸香、蔬菜的清爽完美融合,便是最地道的香港滋味。很多上班族下班后,都会特意绕到这里,点上一份小炒,配上一瓶冰镇啤酒,缓解一天的疲惫。
转角遇到的合益泰小食店,以一道鲜凤梨咕噜肉颠覆了我对传统粤菜的认知。这家开了四十年的老店,老板陈叔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食材有着极致的追求。选用台湾金钻凤梨,果肉饱满多汁,酸甜度适中,将其切成小块备用。咕噜肉则选用猪里脊肉,切成小块后用盐、胡椒粉、料酒腌制,再裹上脆浆,放入热油中炸至金黄酥脆。
炒制酱汁时,陈叔会用番茄酱、白醋、白糖、生抽等调料精心调配,比例全凭多年的经验。将炸好的咕噜肉与凤梨块放入锅中翻炒,让每一块肉都均匀地裹上酱汁。"现在香港食客讲究健康,我们减少了糖和油的用量," 陈叔擦了擦额头的汗,"但这锅酱汁的秘方,还是我阿爸从 1970 年代的湾仔大排档传下来的,里面加了少许陈皮,能中和酱汁的甜腻,增加层次感。" 这道鲜凤梨咕噜肉,外酥里嫩,凤梨的酸甜与咕噜肉的咸香完美结合,让人回味无穷。除了咕噜肉,店里的云吞面也很受欢迎,云吞皮薄馅大,里面包裹着鲜虾和猪肉,汤底用猪骨、大地鱼、虾米熬制,鲜美浓郁。
而在香港的米其林餐厅里,一场静默的味觉革命正在发生。位于中环的 New Punjab Club,是一家主打印度菜的米其林一星餐厅,却融入了香港特有的饮食文化。餐厅的装修充满了复古风情,深色的木质桌椅、墙上挂着的印度风情画作,营造出优雅而神秘的氛围。
招牌菜烤椰菜花,用印度传统的坦都里烤炉烤制,赋予蔬菜全新生命。选用本地有机花菜,切成小朵后用酸奶、孜然、辣椒粉、 turmeric 等调料腌制四小时,再放入坦都里烤炉中烤至外皮微焦。花菜吸饱了酸奶与孜然的香气,外皮微焦,内里绵软,搭配青芒果酱,酸辣开胃。行政总厨 Manav Tuli 告诉我,这道菜灵感来自他祖母的厨房,"小时候在印度,祖母经常会用坦都里烤炉烤制各种蔬菜,来到香港后,我发现本地的有机花菜品质非常好,就尝试用祖母的方法制作,没想到深受食客喜爱。在香港,我们用本地食材重现印度味道,这就是融合的魔力"。除了烤椰菜花,餐厅的羊肉咖喱也很有特色,选用新西兰羊肉,用多种香料慢炖三小时,肉质鲜嫩,咖喱浓郁醇厚。
2025 年新上榜的米其林一星餐厅雅吉,位于尖沙咀,主打潮汕菜与法国料理的融合。餐厅的装修简约而奢华,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港的美景,餐桌上摆放着精致的法国餐具,尽显优雅。
招牌菜黑松露烧鹅,是主厨李伟的得意之作。选用广东清远鹅,这种鹅生长周期长,肉质鲜嫩,脂肪分布均匀。腌制时,李伟会用潮汕传统的卤料,包括八角、桂皮、香叶、生抽、老抽等,腌制十二小时,让鹅充分吸收卤料的香气。烤制时,采用法国传统的低温慢烤技术,先将鹅放入 60℃的烤箱中烤两小时,再提高温度至 200℃烤半小时,让鹅皮变得金黄酥脆。切片后淋上来自法国佩里戈尔的黑松露汁,粤式烧腊的咸香与法式奢华的浓郁碰撞出奇妙火花。
餐厅经理透露,主厨每天清晨都会去上环街市挑选食材,"香港食客最懂吃,对食材的新鲜度和口感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每天都会采购最新鲜的食材,确保每一道菜都能达到最佳品质。比如这道黑松露烧鹅,黑松露都是当天从法国空运而来,保证新鲜度"。除了黑松露烧鹅,餐厅的潮汕手打牛肉丸也很有特色,选用新鲜的牛里脊肉,手工捶打两小时,口感 Q 弹有嚼劲,搭配用牛骨熬制的汤底,鲜美无比。
双城食记:四百年的味觉对话
无论是澳门婆仔屋的葡国菜,还是香港大排档的小炒,都藏着两座城市相似的饮食哲学。澳门的土生葡菜,是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定居后,因食材匮乏,用椰子汁替代牛奶、用中国香肠代替葡式香肠的无奈与智慧,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味;香港的 fusion 料理,则是移民后代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吸收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用印度香料改良粤菜、用法国技法升级烧腊的创新与勇气,展现了香港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
在澳门妈阁庙旁的杏香园茶餐厅,我偶遇了来旅游的香港夫妇陈先生和李女士。他们点了一碗牛腩面,又追加了葡式蛋挞,"在香港吃不到这么地道的葡国味,澳门的牛腩面汤底更浓郁,牛腩炖得更软烂,葡式蛋挞的酥皮也更酥脆,奶香味更足。就像澳门朋友来香港总惦记着我们的云吞面,香港的云吞皮薄馅大,汤底鲜美,是澳门吃不到的味道"。李女士还告诉我,他们每次来澳门,都会特意去吃葡式料理,而陈先生则对澳门的街头小吃情有独钟,"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这就是旅行的意义,能品尝到不同地方的味道"。窗外,妈阁庙的香火袅袅,与远处的港珠澳大桥交相辉映,正如这两地的美食,在碰撞中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共同谱写着粤港澳大湾区的饮食文化篇章。
若你计划开启港澳美食之旅,我的建议是:在澳门预留三天时间,第一天可以去 ALBERGUE 1601 餐厅品尝正宗的葡国海鲜饭,感受百年建筑与美食的融合;第二天到葡多利餐厅体验地道的土生葡菜,听安东尼奥家族讲述餐厅的历史故事;第三天则游走在澳门的街头小巷,品尝富仕葡式美食的马介休忌廉焗薯蓉和大利来记的猪扒包,感受澳门的市井烟火气。在香港则要放慢脚步,上午可以去深水埗的渔小馆和合益泰小食店,体验大排档的烟火气,品尝鲍鱼小炒菜皇和鲜凤梨咕噜肉;下午去上环街市逛逛,感受香港的市井生活,采购一些本地特产;晚上则可以到 New Punjab Club 或雅吉餐厅,感受米其林餐厅的味觉艺术,品尝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创新美食。
此外,在澳门,每年的 11 月都会举办澳门美食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汇聚一堂,是品尝澳门美食的绝佳时机;在香港,每年的 3 月至 4 月会举办香港餐饮展,展示香港最新的餐饮趋势和特色美食。如果你时间充裕,不妨选择在这些时间段前往,能更全面地感受港澳的美食文化。
毕竟,无论是氹仔的海鲜饭,还是深水埗的小炒皇,都是两座城市写给世界的味觉情书 —— 唯有亲口品尝,才能读懂其中的深情;唯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其中的温度。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的港澳美食之旅提供一些参考,让你在舌尖上领略这两座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