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岭南记》
南国的风总是裹挟着咸腥的海味,吹过那些横七竖八的骑楼巷陌。我常想,这风里大约也飘着些陈年的故事,譬如那些镌刻在青砖上的商贾往事,或是沉淀在陶罐里的老火靓汤。珠江三角洲这片冲积出来的土地,偏生养出了最刁钻的舌头。
广东这地方,向来是个矛盾的所在。一面是霓虹刺破云霄的摩天楼群,一面是榕树下摇着蒲扇讲古的疍家老人。自秦汉设郡以来,这里便成了中原文明的\"南蛮\"窗口,却又在近代率先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如今那些吞吐着集装箱的深水港,倒与百年前十三行的洋船有了奇妙的呼应。
要说最见岭南本色的,还得数顺德。这\"凤城\"之名起得妙,倒像是早预见了此地饮食之精绝。我初见金榜街时正值梅雨时节,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浮着一层薄雾,两旁的镬耳山墙在雨雾中显出一种朦胧的倔强。这条六百米的老街,原是接官亭前的榜文张贴处,如今那些朱笔御批早化作了灶台上升腾的蒸汽。
岭南人最懂\"食不厌精\"的道理。看那老师傅做双皮奶,须得用桑柴火候,铜锅要转够三百六十圈。炸牛奶更是一绝,外头裹着脆壳,里头还是颤巍巍的凝脂。有个卖鱼皮饺的老妪告诉我,她祖父那辈就在这街上支摊,\"顺德人做吃食,讲究的是把功夫化在看不见的地方\"。
最妙是暮色初临时分,各家灶头的火光将骑楼的阴影拉得老长。游人与食客摩肩接踵,倒像是整条街都成了流动的宴席。有个后生仔蹲在巷口啜饮艇仔粥,烫得直呵气也不肯停嘴,这场景叫人想起《礼记》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句子。
临行时见街口立着块老碑,刻着\"顺应天地之德\"六字。忽然明白此地美食之精髓,不过是将四时风物、八方滋味,都化作对生活的虔诚。愿诸君得闲时,也来这烟火人间走一遭,让舌尖记住岭南的体温。
[1]镬耳山墙:岭南传统建筑特有的山墙造型,形似锅耳,具有防火和装饰功能
[2]桑柴火:顺德传统烹饪讲究用桑树木材作燃料,因其火候温和持久
[3]《礼记》引文:出自《礼记·礼运》,此处暗喻饮食文化的基本人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