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蛋记》
世人皆知松花蛋之味,却鲜有人知其来历。这黑褐色的物事,在江南江北的食肆里,向来是佐粥下酒的常客。我每每见那剖开的蛋体上,布满松针似的花纹,便想起这物事\"松花\"之名的由来,倒也有几分雅致。
这松花蛋的来历,可追溯至六百年前的明朝。彼时匠人偶然发现,以草木灰裹蛋,竟能使其脱胎换骨。这般工艺,流传至今,竟成了华夏饮食中的一绝。制作时,需得十五日至一月光景,全凭天时地利。温度高了不成,湿重了也不成,倒像是与天地商量着来。
其性极碱,pH值常在九至十二间徘徊。这般\"烈性\",却偏生热量不高,百克不过一百五十千卡。内中铁锌等物甚丰,尤以铁质为最,每百克含一点八毫克。这般\"铁石心肠\",倒也滋养了不少食客的脾胃。
江南诸省,苏、鄂、湘等地,年年产出此物约二百亿枚。蛋清或如琥珀,或似深褐;蛋黄则常作墨绿、灰绿之色。最妙是那表面花纹,实乃硫化铁结晶所致,在碱液中自然成形,宛若松针。这般\"造化\",倒比人工雕琢更见天趣。
因其腌制之故,可存三月至半年不坏。其味独特,有人谓之\"硫磺气\",实则是蛋白质在碱性中分解所致。这般\"异味\",爱者趋之若鹜,恶者避之不及,倒也成了饮食界一桩公案。
松花蛋一事,看似寻常,内里却藏着六百年饮食智慧的结晶。它不似山珍海味般张扬,却在平淡中见真章。愿诸君在品味这道传统美食时,也能品出其中蕴含的匠心与传承。人生百味,皆可从容品味;世间万象,不妨豁达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