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记》
江南多灵秀,而赣地尤甚。世人皆知滕王高阁、景德窑火,亦或井冈赤色、婺源水墨,却不知铅山一隅,藏着一座\"活\"的道教典籍——葛仙山。每忆及此,便想起那些被时光摩挲得发亮的传说,像极了老茶馆里说书人袖口磨出的毛边。
三清、龙虎二山,早已被游人踏破了门槛。香客们捧着镀金的愿心,在石阶上踩出油亮的包浆。而葛仙山却似个寡言的老道,披着苔衣,枕着云雾,将灵宝派的真诀藏在皱褶般的山峦里。铅山县的乡民们晓得,真正的仙气不在鼎沸的人声里,而在晨昏定省的钟磬声中。
登山的路原是要费些脚力的。两小时的攀援,恰似道家的修行——石阶如丹诀般曲折,古木若符箓般森然。如今索道横空,倒教人想起\"御风而行\"的典故。只是那钢缆吊着的铁匣子,终究少了些\"步虚\"的意趣。登顶四望,但见云涛吞吐峰峦,恍若葛仙翁丹炉里逸出的青烟。
山顶道观的红墙,被香火熏得愈发暗沉。求签的妇人将竹签摇得哗啦作响,像在数落自家不争气的儿郎。道士们诵经的声音与山风缠斗,最终都化作檐角铜铃的颤音。有趣的是,那些描金的匾额愈新,反倒愈显得古旧;而斑驳的碑碣虽残,却透着股子生气。
山下茶寮的老者常说,二十年前来此,还能遇见采药的童子。如今只见举着自拍杆的游人,将道观飞檐框进六寸屏幕里。好在山雾依旧会准时漫过石径,将商业化的爪牙暂时掩去。这光景,倒应了那句\"大隐隐于市\"。
临别时,见一青袍道人蹲在墙角熬药,陶罐里翻涌着不知名的草根。问他可惧游人惊扰清修?道人只笑:\"云去云来,山依旧是山。\"忽然明白,所谓道教圣地,原不过是让俗世中人暂借仙家眼目,看看这婆娑世界。
愿诸君都能在葛仙山的云雾里,寻得片刻澄明。毕竟在这熙攘尘世,能遇见未施脂粉的山水,已是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