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舌尖上的苏联:全民大锅饭是如何喂饱苏联人的?
创始人
2025-09-04 16:03:56
0

苏联人都去哪里吃饭呢?

除了在家里吃饭,很多人(尤其是工人和学生)都选择公共食堂。也可以说,他们吃的是“大锅饭”。

苏联的“大锅饭”,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集体用餐,而是一场席卷整个社会的饮食革命——它用标准化的菜单、廉价的食材和工业化的生产,试图将人们(主要是就家庭妇女)从厨房中“解放”出来,并喂饱一个急速工业化的超级大国。

苏联的公共食堂是怎样的?

苏联的公共饮食体系诞生于一个宏大的乌托邦理想:消灭家庭私有制,实现生活集体化。

在当时领导人的构想中,家庭厨房是落后的象征,而公共食堂则是通向最终理想的阶梯——在那里,食物不再是家庭主妇的负担,而是国家为劳动者提供的福利。

于是,从莫斯科到海参崴,几乎每一个工厂、学校、机关都建起了食堂。

工人们不再需要回家吃午饭,他们可以在单位的食堂里享用一顿由国家补贴、严格按GOST(国家标准)制作的三道菜套餐:汤、主菜和糖渍水果。所以你可能会看到一碗罗宋汤、一份裹着面包屑的肉饼,再加一杯甜腻的糖渍草莓。

重点是价格很便宜,足以让人们放弃自己在家里花时间,转而奔赴公共食堂。

在苏联初期,有一句口号是非常代表性的,那就是:告别厨房苦役!

当时鼓励妇女们去参加劳动,而不是在家里为家务忙碌。公共食堂正是支撑这一政策的基础设施。

当然,不是所有苏联人都选择食堂的。一些高官、精英、艺术家有更广泛更高端的选择,比如咖啡馆、餐厅,甚至是销售稀缺食品的商店。

而普通人却很少去餐厅,大多人可能会在婚礼、特殊纪念日等重大活动时才会光顾,一是因为餐厅消费极高,二是因为餐厅位置实在难订。

周四“鱼日”背后的饮食政治

苏联的食品供应并不总是充足的,甚至可以说是经常会出现短缺的情况。

1932年,由于肉类供应持续紧张,国家采购负责人米高扬亲自下令:每周四为“鱼日”。

为什么偏偏选择周四呢?

要知道苏联的主要宗教是东正教,而传统上东正教徒在周三和周五都要斋戒,在周四吃鱼就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悄然瓦解了宗教习惯——毕竟在教义上,鱼不算是肉,但是在实质上,鱼真的不算肉吗?

从此,苏联每周四的食堂菜单就变成了鱼的天下,什么煎鳕鱼、鱼肉饼、鱼汤应有尽有。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鱼罐头。从1930年代末开始,渔业迅速发展,鱼罐头(金枪鱼、粉鲑、沙丁鱼)走上了苏联公民的餐桌。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苏联人对鱼罐头兴趣缺缺——直到发生了“珍珠罐头”事件。

苏联高级政治家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对外宣称,一伙走私犯将珠宝藏在鱼罐头里运往国外。他还当众打开一个罐头,从里面取出了一条珍珠项链。

苏联民众一看,这是要发财了啊!于是,几天内原本滞销的鱼罐头就被抢购一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中奖”。

不得不说,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实在是个“营销鬼才”。

到底有没有人中奖也没人关心了,反正后来因为这些鱼罐头诞生了不少鱼类菜肴。

平替版菜肴的逆袭

在苏联时期,为了节约省钱,厨师们想了很多办法。于是,出现了很多平替版的美食。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奥利维尔沙拉。这种沙拉的“原版”是俄罗斯沙拉,是1860年代一位法国厨师发明的,最初的食材包括鱼子酱、小龙虾、松鸡和刺山柑——一看就是俄罗斯贵族的风格。

到了苏联时期,俄罗斯沙拉开始变身——稀有食材被香肠、土豆和罐装豌豆替代,法式酱汁也换成了国民酱料——蛋黄酱。

意外的是,这种改造反而大获成功。

以至于今天,当世界说起“俄罗斯沙拉”时,想到的不是当初那位法国主厨的奢华拼盘,而是苏联主妇在新年夜端出的、堆满蛋黄酱的土豆沙拉。

每个苏联孩子或许都听过这句话:别碰它——这是留给新年的!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穿皮草的鲱鱼”。鲱鱼块上覆盖着层层煮熟的土豆、胡萝卜、甜菜丝、鸡蛋碎,并且包裹着蛋黄酱。

至于为什么叫“皮草”,是因为它的全名叫“抵制和诅咒沙文主义与崩溃”(Boycott and Anathema to Chauvinism and Collapse),其俄文缩写正好是SHUBA(皮草)。

在物资短缺的时代,这些美食成了节日的象征,空荡荡的商店货架反而催生出一种全民共享的味觉记忆。

蛋黄酱狂热为哪般?

上面我们也提到了一种食物,那就是“蛋黄酱”。在现在看来不怎么健康的蛋黄酱,当初却被认为是珍贵的,因为它包含满满的卡路里和脂肪。

同时,蛋黄酱还有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苏联人认为,不管是多难吃的食物,只要淋上了蛋黄酱都可以变得好吃。

蛋黄酱盛行的年代,在货架上几乎很难找到。很多苏联人只能在节假日吃到蛋黄酱——这就又增加了蛋黄酱的魅力。

苏联食堂没落了吗?

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些充满工业感的食堂大多消失。

但有趣的是,近年来苏联风格的餐厅又在俄罗斯街头涌现。

人们在这里寻找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记忆:穿着白大褂的食堂大妈、铝制托盘碰撞的声响、总是略带焦糊味的荞麦粥。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这是怀旧;对于年轻人,这是体验历史的新奇方式。

苏联厨房留下了深远的遗产:它创造了全民共享的味觉符号,它用工业化方式喂养了庞大人口,它也证明了——即使是最严酷的标准化的饮食,也能孕育出温暖的情感记忆。

今天的俄罗斯餐桌早已国际化,但每逢新年,几乎每个家庭还是会准备那盘厚厚的奥利维尔沙拉。这就是美食传承的意义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改造后重新开展!广州这座千年古... 南都讯 记者莫郅骅 通讯员杨晨 邱晓桐 广州市首个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唯一的省级佛教界爱国...
糖果盘里的新春祝福,甜甜蜜蜜迎... 糖果盘,新春的甜蜜使者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式各样的糖果,摆放在精美的糖果盘里,迎接亲朋好...
云南菌子季!(二)“山珍”与“... 今年菌子季里吃到的第二家云南菜,就是这家位于国贸附近的璞YUN·臻选云南菜。 这家嘛,位置比较隐蔽,...
【澜湄之窗】当云南小粒咖啡遇上... 本文转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当云南小粒咖啡遇上斯里兰卡锡兰红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中铁...
清晨打卡龙港外滩,生活气息浓厚... 在温州龙港市“避暑”了好几天,这座莫名其妙偶遇的小城,竟然很合我的“胃口”,虽说有些街巷略显狭窄和嘈...
原创 蒸... 导语:蒸螃蟹要多长时间才熟?牢记3个时间点,螃蟹不掉退不流黄,蟹肉鲜嫩还不老 要说秋天最不能错过的一...
全球最大室内雪场开业一周年 累... 9月6日,位于上海临港的全球最大室内雪场耀雪冰雪世界迎来一周年庆典活动。据悉,该雪场自开业以来,已累...
“咖喱+”风潮席卷餐饮,好侍食... 在中国的餐饮市场,一场无声的风味革命正在发生。它的主角,是咖喱。 曾经,咖喱带着强烈的异域标签,是家...
厦门花生汤:甜而不腻,冬天的暖... 本文聚焦厦门经典甜品花生汤,开篇即点明其 “甜而不腻” 的核心口感与 “冬天暖心” 的独特属性,随后...
多汗症午餐的 “清爽敛汗食”:... 多汗症的人吃午餐选面,总怕 “越吃越热”—— 浓汤的拉面油腻闷汗,爆炒的炒面燥热上火,连想靠单一面类...
福州海蛎饼:外脆里嫩,海鲜味超... 本文将全方位解读福州海蛎饼这一经典地方小吃,从其历史渊源入手,探寻背后的文化印记;详细剖析制作海蛎饼...
原创 秋... 最近早晚的风里总算有了点凉意,这才惊觉秋天真的来了。老话说"贴秋膘",但现代人哪还需要大鱼大肉地补啊...
看阿宽如何用“舌尖上的还原”将... 9月3日至5日,第二十五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在四川成都盛大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
荆州古城景区交通管制:不止禁行... 2025年9月6日起,荆州古城宾阳楼景区区域要实施交通管制了,相关路段升级成步行街。这事儿不只是简单...
跨越千里的感谢 医护人员的贴心服务感动香港游客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收到跨越千里的感谢 近日,两块镌刻着感恩心意的感谢牌...
贵州6天5晚攻略,经典行程全解... 贵州6天5晚攻略,经典行程全解析,错过后悔一整年! 在贵州,每一步都是画,每一眼都是诗。这片山地秘境...
蓝天公园盛大开园 9月6日,长春蓝天公园盛大开园。这座集自然生态绿洲、航空文化地标、休闲消费空间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不...
西藏阿里自驾大会吸引全国自驾游... 中新网拉萨9月6日电(卢鑫 闫志国)“天上阿里·云巅自驾”自驾大会暨自驾路线推介活动于9月6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