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近。走进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只见抗日英雄的雕塑下,静静地摆放着一束洁白的菊花。高温酷暑下,仍有不少参观者从各地赶来,敬献鲜花,庄严致敬。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宝山境内。经过数月的闭馆功能提升和展陈调整,今年8月13日,在“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一期、二期展览,全方位展现了上海人民波澜壮阔的14年抗战史实。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展览内景。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除署名外下同)
照片定格日军残酷暴行
走进展馆,透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我们看到了满目疮痍的上海和日军残忍的暴行。
纪念馆内,一期展览《血沃淞沪——淞沪战役主题展》以详实史料、实物展品与场景还原为主,陈列抗战时期的往来电文、作战手令、战役总结、官兵家书等文书,以及战前敌我双方和德国顾问团绘制的军事地图,还包括嘉奖牌匾、纪念章、电影胶片、军械军服等实物。
展览内景。
二期展览主题设为《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上海抗战主题展览》,以上海军民的抗日为主线,由“救亡怒潮、日军暴行、血战淞沪、团结御侮、文化强音、国际互助、迎接胜利”七个部分组成,依托图片史料、美术作品和珍贵文物,全方位展示上海军民在14年抗日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画卷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上海市民振臂而起,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第一次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推动了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发展,超过50支市民义勇军队伍毅然奔赴火线。
1932年2月初,上海市民义勇军第一大队成立。这支队伍由律师王屏南负责,成员大多是城市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学生等。3月1日,日军突然向宝山发起进攻,第一大队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一个多小时,日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虹口、杨树浦、江湾等地相继沦为战场。日军以极为残忍的手段对上海民众的生命财产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和践踏。
展柜中,华裔著名摄影师王小亭拍摄的“淞沪会战中的上海”系列照片,真实定格了那段惨痛历史:满目疮痍的街巷、倒在街头的孩童、持枪的日本士兵、手无寸铁的普通市民……每一幅画面,都无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多年后再看,依然感到心痛不已。
“淞沪会战中的上海”系列照片。
这些手印见证城市的昨天与今天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会战,中国军队前后集结70多万兵力,与日军鏖战三个多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到“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影响和推动下,上海前后三次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不断向全国扩展。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军事战略要地,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耳畔是尖锐的警报声,眼前是废墟中的残垣断壁,脚下不断传来被轰炸的震动……在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演绎等多媒体展陈中,人们仿佛真实走进了那段沉重的岁月。
展馆内景。
“我们要把这些珍贵史料传承下去,让市民了解这段历史。”特地从浦东赶来的民间收藏家冯先生动容地说。市民沈先生特意带着一双儿女来到纪念馆,他认为,让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正视历史、了解那段烽火岁月至关重要。在沉浸式体验日军轰炸后,沈先生的儿子坚定地说:“要报效祖国,今后努力学习。”
在纪念馆出口处,一面特殊的手印墙震撼着每位参观者。纪念馆历时多年征集,在这里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位抗战老兵的手印。手印采集时,老兵们平均年龄九十多岁,最年长的一位一百零二岁。沧桑的掌纹间,80多年前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一一浮现。
展览尾声,两组掌印令人动容。实习生 胡非凡 摄
与老兵手印墙隔空相望的是,是一幅高楼林立的上海风光手绘图和一枚枚建设者的手印。两代人的掌印,共同托起这座城市的昨天与今天——透过它们,我们看到了上海抗战的峥嵘岁月,看到了这座光荣之城的精神品格,也更加深刻地领悟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
原标题:《这些掌印,托起了上海的昨天与今天 | 抗战文物里的家国情怀》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洁 实习生 胡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