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浙江苍南桥墩镇的老街上飘起阵阵油香。
浙江老字号——林淑盛作坊内,刚出炉的月饼金黄的饼皮泛着油光,芝麻与肉松的香气混着桂花的甜润扑鼻而来。这座百年老字号,正以最传统的手艺,续写着浙南闽东的中秋传奇。
位于桥墩头的林淑盛门店内,第四代传承人林元山向记者介绍:“林淑盛月饼,创始于1909年。林元山曾祖林淑盛青年时期曾在桥墩的关帝庙附近做月饼。他做的月饼平价,充分听取食客意见,不断地改进调料与工艺,远近闻名,大家就叫这种月饼是“林淑盛月饼”。
后来秘方传给林元山爷爷林颜亩,林淑盛月饼在他手里进一步发展。2010年,80后林元山完成交接棒,百年间,林家经历了战乱、饥荒与市场冲击,却始终未改"三不"原则:不添加防腐剂、不盲目扩大产能、核心手工艺绝不用机器替代。
桥墩月饼的根,在唐末五代就种下了。据史料记载,吴越国时期,桥墩月饼的雏形曾作为军粮,以耐储存、易携带的特点滋养将士。千百年间,它吸收浙南的鲜香与闽东的甜润,逐渐演变为直径足有20厘米的"全家饼",成为当地人中秋必吃的仪式感。
小时候,全家围坐分一个月饼,饼屑都要舔干净。这种场景仍在无数浙南家庭重现。林元山说:“林淑盛月饼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从揉面、包馅到盖印,每一道工序都由老师傅把关。不同于广式月饼需回油数日的工艺,桥墩月饼讲究现做现吃,保质期同比较短,却也因此保留了最鲜活的烟火气”。
在林淑盛的老店,常有老阿公阿婆带着孙辈来买月饼、也有下班开车路过买给长辈吃......林元山对熟客总多几分温情:"林阿公三代人都吃我们家的月饼,给他算成本价。这种"赚不多但长久"的生意经,让老字号在浮躁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十年前,面对电商浪潮和做电商服务的同学劝他转型,他也曾犹豫:若用工业机器量产,效率可提升N倍,但手工揉面的韧性也会消失。“当年那些因投身电商的厂子很多都倒闭了,如今看来,同学说我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是对的”林元山的话里带着一丝感慨。
机器可以复制工艺,但复制不了手心的温度。如今,林淑盛月饼的产量仍控制在每日5000个,订单需提前15天预定。林元山却更在意另一组数字:作坊里5位老师傅的工龄都超过30年,最年轻的学徒已跟师5年。
尽管坚守传统,林元山并非固步自封。近年来,他尝试将月饼馅料从传统的肉松蛋黄扩展到低糖桂花、黑松露等新口味,设计日常款温州特产老式手工白桃巧食糕,并开出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店——林淑盛·甜点·面包·咖啡。"非遗不是老古董,是活着的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桥墩月饼制作技艺传承人,他还参与草拟《瓯式月饼》团体标准,用科学手段分析发酵时间、火候控制,却坚持不用任何化学添加剂。
咬开酥皮,八层馅料层层递进,肉松的咸香与桂花的清甜在舌尖交织。这一刻,终于理解他所说的"500年"——当潮水退去,唯有坚守本心者,方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作者:陶秋风 陈志娟
上一篇:零食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