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千年·阳羡茶香”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
▼
芙蓉茶场的“苏式茶园”
始建于1951年的芙蓉茶场,位于宜兴铜官山南麓的芙蓉山,是宜兴,也是江苏省较早建设的国营茶场。芙蓉山,《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载:“众峰簇拥,望之若芙蓉,故名。”该区域曾是历史上阳羡贡茶的主要产区之一。
作为宜兴国营茶场的代表,芙蓉茶场因其“果茶间作、树木环绕、持续高产”的生态茶园,被国内同行誉为“苏式茶园”,是1949年以来宜兴茶业发展的缩影。
一、芙蓉茶场起源
建场初期,芙蓉茶场种植山芋、大豆等作物,产量很低。1953年9月,在我国著名茶学专家、茶树栽培专家张志澄的建议下,芙蓉茶场走上了以茶叶为主的发展之路。当年,从安徽省选购祁门种茶籽10.83吨,至12月底播种720亩;1954年,秋播新茶园522亩;1955年,春播新茶园93.6亩,连片茶园面积达1335.6亩,成为芙蓉茶场第一个规模化茶园,也是江苏省第一个新型茶园。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芙蓉茶场持续拓植,茶叶产量不断增加。
在抓茶叶生产的同时,芙蓉茶场紧抓茶叶科研,取得了许多成果:1958年,茶园全套照片和茶叶加工模型送北京参展;1963年,茶场会同有关单位成功试研中小叶种四套样红碎茶;1978年,茶场研制的76—7型茶叶自动萎凋机获江苏省科学大会颁发的奖状;1979年,行道树种植等茶园建设经验、芙蓉—705等红碎茶机械被编入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中国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教材……对宜兴乃至江苏以及其他省的茶区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芙蓉茶场在发展过程中名称多次变更,历经江苏省地方国营芙蓉寺农场、江苏省地方国营芙蓉茶场、宜兴市国营芙蓉茶厂、宜兴市国营芙蓉茶场等,2015年12月变更为江苏省芙蓉茶场有限公司。
二、“苏式茶园”成型
芙蓉茶场建设茶园,尤为重视前期的土地测量和茶园规划。以宜广公路为基线,依据原有的自然地形进行棋盘式规划,田、沟、路统一设置,整个茶区划成4个大区,每个大区180—250亩;每个大区再划成若干个小区,格田成方,每个小区50亩左右,边缘茶区20—30亩不等,合计27个区。各区茶行方向,小块土地随地势进行等高线栽植,其余均为南北向,利于防风和日照。
依据茶叶喜半阴、温湿的习性,1953年建园时就在路边、沟边种植遮阴树,以生长快、材质好、病虫害少的杉木、苦楝、金钱松、梧桐树等树种为主,常绿树、落叶树结合,灌木、乔木间种。郁郁葱葱的防护林和行道树,冬季可以挡冷风和寒潮;夏季可以使园内气温下降1℃—2℃,相对湿度增加5%—10%,有效起到抗干风和高温的效果。这样的规划在有效调节茶园小气候的同时,还使得茶场成为山雀、画眉、白头翁等益鸟以及小黄蜂等害虫天敌的栖息繁殖场所。“远看像森林,近看似公园,仔细看看是茶园”,芙蓉茶场成为生态型茶园的典范,被国内同行誉为“苏式茶园”。
2011年3月,芙蓉茶场设立保护区,将“苏式茶园”进行原种原地保护,保护区面积915亩,主要品种为祁门种和宜兴种。
三、创新硕果累累
回顾芙蓉茶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苏式茶园”的内涵不仅局限于茶园的生态,茶场还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开展茶学科研工作,在生产上的良种良法、茶叶工艺的科学合理、茶叶机械的研制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1953年秋天,芙蓉茶场在江苏省农林厅帮助下赴安徽省祁门县选购祁门种茶籽,因品种较纯,宜兴称之为“53种”,其结出的茶籽,成为宜兴后来发展的阳羡茶场、新街茶林场、善卷茶林场所播茶籽的采种园,祁门种由此成为宜兴的主要良种之一。
针对传统茶树丛栽稀植投产迟、收效慢的弊端,芙蓉茶场采用单株双行密植播种,每亩茶苗8000株左右。密植栽培配合施肥培育措施,实现了早投产早高产、产量稳品质优。
1957年,芙蓉茶场短穗扦插育苗获得成功,次年扩大扦插面积。1958年,农业部、商业部召开全国茶叶座谈会,会议期间参观宜兴的短穗扦插,推广宜兴做法,增加茶苗供应。
茶农习惯在茶园中夏季间作山芋、秋冬季间作油菜三麦,导致成年茶园产量低、茶叶品质差。在当时“以粮为纲”的年代,张志澄指导芙蓉茶场在幼茶园前2年间作中杆玉米和豆科植物,第3年开始不再茶粮间作,成为专业茶园。经过推广,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宜兴新拓植的茶园普遍不再间作粮油作物。
1976年7月至9月,芙蓉茶场成功研制76—7型茶叶自动萎凋机,适合连续化生产,促进了茶叶生产特别是红碎茶的规模化生产。
根据绿茶生产的需要,芙蓉茶场结合滚筒干燥机和双锅杀青机的优点,制成内壁有来复线的滚筒杀青机,明显提高绿茶品质。宜兴乃至江苏的绿茶之所以清汤绿叶、香气醇正,与使用并不断改进滚筒杀青机有密切关系。
围绕茶叶精制,1963—1990年,芙蓉茶场先后仿制并改进圆筛机、抖筛机、飘筛机、风选机、静电拣梗机、装箱机等机械,形成初精制一体化、年产500吨红绿茶的规模生产格局。
为什么能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当时的条件下,芙蓉茶场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研制新机械、探索新工艺,除了技术方案的精心设计、切实可行,还在于敢闯敢试。张志澄曾向领导立下“如若失败,留场劳动”的军令状;芙蓉茶场为了支持茶树密植栽培,有力回答:“如果茶树密得要挤死,我们一声令下,3天之内可以把它挖疏。”正是这种只要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有利于提高茶场效益的事,就敢于试、认真干,才有了芙蓉茶场科学研究的持续成功。
四、研制红碎茶
1963年5月上旬,芙蓉茶场成立红碎茶(亦称分级红茶、切细红茶)试制工作组,在改装红碎茶制作机具的基础上,当月14日试制出首批样茶。经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江苏省棉麻公司、江苏省农林厅等联合审评后认为,样茶符合出口要求,试制工作转入正式生产。1963年,夏茶全部转产红碎茶,当年生产出口红碎茶55.6吨。
芙蓉茶场生产的红碎茶外形紧结、色泽乌润、档次分明、净度较高。1964年3月,芙蓉茶场被认定为全国6个红碎茶科学实验基地之一,宜兴成为江苏红碎茶的发源地。
之后,芙蓉茶场在茶树管理、原料选择、揉切机具改进以及萎凋、发酵、干燥、精制等制茶工艺方面持续研究,特别是1981年与镇江地区茶叶果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锤击机、滚切机等不同机械组合制作红碎茶的试验,形成具有宜兴特色的红碎茶制作新工艺,显著提高红碎茶品质,该工艺扩大到全国红碎茶产区。
值得一提的是,芙蓉茶场生产红碎茶,初制精制一气呵成,成为宜兴茶叶初制精制联合加工的开端;针对茶叶加工运销周期长、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弊端,红碎茶不经中间环节直接交售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茶叶初精制一条龙、产制销一体化,为茶场经济的自给自足找到新途径,为宜兴、全省乃至全国茶叶产销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对茶业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长远的作用。
五、培养茶叶人才
上世纪50年代,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开设茶叶中专专业,宜兴农林学院开设茶叶大专专业,张志澄等被聘为茶叶教师,开展茶区规划、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课程的教学。
芙蓉茶场作为茶叶专业的现场教学点,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种植模式现场教学基地的作用,为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61年8月3日,根据江苏省林业特产厅通知,芙蓉茶场举办机械制茶技术培训班,宜兴、仪征等地茶场的16名学员参加培训;1973年1—7月,广西、广东、河南、四川、浙江、安徽、上海等地的26个单位前往芙蓉茶场观摩交流茶叶生产,芙蓉茶场成为茶叶新技术研究、推广和示范的重要基地。
芙蓉茶场的成功经验,曾对江苏省内外茶场建设、茶叶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作用,推动了江苏乃至全国茶叶事业的发展。改革与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能否有效参考芙蓉茶场的做法与经验,借鉴其改革的胆略、创新的勇气以及务实的措施,这对于推动一个茶场、一个地区甚至全国茶产业的更好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撰稿:蒋宁鹏
制作:君庆
下一篇:浓香型原酒报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