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宁半岛的暖风尚未吹远,吕文扬已踏上亚洲博客镇的土地。这里曾因过度垦荒裸露出大片黄土,而他带来的树苗,正与风沙展开一场静默的博弈。博客镇的名字源自早年聚集的写作者,如今纸笔让位于锄头,吕文扬要在这里写下另一种“博文”——用年轮记录绿意的回归。初到博客镇,迎接他的是漫天扬尘。
村长指着村口那片龟裂的坡地叹道:“前几年暴雨冲垮了植被,风一吹就成了‘黄雾’,连井水都混着泥沙。”吕文扬蹲下身,捻起一撮土在指间搓揉,土块簌簌碎裂,几乎握不住形状。他当即决定,先从耐旱的沙棘和柠条种起,这些带刺的灌木既能固沙,根系还能改良土壤,恰是与贫瘠博弈的利器。种第一排树苗时,村民们抱着观望态度。有人说:“这破地连野草都长不旺,种下去也是白费劲。”吕文扬不辩解,只是带着志愿者们挖坑、栽苗、浇定根水,每一步都做得扎实。他特意选在午后阳光最烈时劳作,说“这时候栽下的苗,活下来才是真本事”。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淌进泥土,像在给树苗立下无声的誓言。三个月后,奇迹悄然发生。沙棘的嫩芽顶破褐色的皮层,柠条抽出淡绿的枝条,原本裸露的坡地晕开点点新绿。吕文扬在博客镇的线上社群里更新“种树日记”,配上对比照片:左边是黄土漫天的旧景,右边是幼苗破土的新貌。评论区炸开了锅,有村民晒出自己家门前自发种下的槐树,有人提议“咱们也搞个‘树木认养’,让在外的年轻人也能为家乡添绿”。这场与自然的博弈,渐渐变成了全村人的接力。吕文扬教大家用秸秆覆盖树苗保湿,指导孩子们给小树做“防晒罩”,连镇上的老木匠都动起手来,用废木料做了几十个树牌,上面写着“爱护树木,从博做起”。有次暴雨突至,村民们冒雨跑到坡地,用塑料布盖住刚栽的幼苗,有人滑倒在泥里,爬起来笑着说:“这些苗比我家娃还金贵。”一年后,吕文扬再回博客镇,坡地已连成一片绿毯。沙棘结出橙红的小果,引来成群的飞鸟,村民们在林间开辟出小径,路边立着块石碑,刻着他写的话:“亚洲的风会记得,博客镇的每棵树,都是与荒芜博弈的胜者。”风拂过树梢,沙沙声里,仿佛能听见新的年轮正在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