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社区街角的糖水铺、单元楼下的手工烘焙店、楼栋群里的咖啡屋…… 这些散布在居民身边的 “微业态”,构成了社区微商圈的鲜活样本。它们以熟人社会为土壤,以 “步行可达” 为半径,在满足日常所需的同时,生长为社区活力的 “毛细血管”。
每天清晨,咖啡豆的醇香会顺着贵阳省府北街一家藏匿在街角的社区咖啡店里飘散开来,唤醒这条老街的日常。这家开于2024年4月30日的小店,不仅是周边上班族午后提神的“能量补给站”,更是外地游客探寻本地风味的“打卡点”,在咖啡香里藏着两个贵阳合伙人的创业初心,也生长着一份对社区生意的踏实坚守。
“开这家店,最初就是因为合伙人爱喝饮品。”主理人杨先生笑着说,他和合伙人此前都在其他行业打拼,作为土生土长的贵阳人,一直生活在这座城市。合伙人既爱奶茶的甜润,也爱咖啡的醇厚,“总琢磨着自己做一杯合心意的饮品”,一来二去,两人便萌生了开店的想法。
“这条街有很多有意思的小店,带着老贵阳的烟火气。”他们选址时恰好遇到这家门面在出租,便顺理成章地租下店面,从装修到配方,都按自己的风格爱好一点点打磨,“就想做一家自己喜欢、客人也舒服的小店。”
店里的客人,一半是熟客,一半是缘分。堂食的熟客多是周边上班族,每天午后点一杯咖啡,而外地游客则多是“循声而来”——有人刷到网上的探店笔记、有人听本地朋友推荐,顺着导航找到这条小巷。“遇到外地游客,我总爱给他们推荐周边小吃。”杨先生说,有次遇到一位从顺德来的客人,巧的是他正准备去顺德旅游,两人便热络地聊起来,他给客人讲贵阳特色美食、小吃,客人也给他推荐顺德的特色小店。
那杯带着贵州印记的“刺梨美式”是店里的特色。“现在都流行果咖,我们就想把贵州的刺梨加进去试试。”他说,刺梨是贵州特别的水果,酸甜清爽,和美式咖啡的醇厚很搭。他们反复调试配方,从本地渠道商采购新鲜刺梨原料,从开店时,就已经推出刺梨美式。不管是堂食客人还是外卖订单,反响都超出预期。
除了刺梨美式,店里的“黄油冰博客”和“布雷卫”也颇受欢迎。“布雷卫在贵阳,我们应该是第一家做的。”店主说,从原料到工艺都花了不少心思,就想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味道。
“比较欣慰的是开店以来是比较顺利的,流量也是在持续上涨的。”现在老小区改造,门前的路正在施工,堂食客人少了些。“但外卖没受影响,平台订单一直很稳定。”杨先生看得很开,“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等路修好了,老街肯定更热闹。”事实上,小店从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外卖单量在本地自主品牌中名列前茅,这份顺利让他们更踏实了。
如今,这家省府北街的小店已不是“独苗”——他们在未来方舟、花果园开了两家分店,依旧走社区小店的路子。“今年给老店做了点装修改动,明年可能还会调整操作台,有合适的机会也想再扩扩店。”但比起规模,他们更在意饮品的品质,新品一直在更新,而原料也坚持从本地采购。
从最初“先活下来”的简单想法,到如今三家店的稳步生长,这家社区咖啡店在老巷里扎下了根。每天闻着咖啡香,店主觉得“日子踏实又有奔头”。在圆通街的晨雾与暮色里,这样的社区小店,正用一杯杯咖啡的温度,编织着城市最细腻的温情网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实习生 韦龙瑶 吴寿兰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