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味着暑意渐消,酷热难耐的天气终于到达了尾声。此时三伏也接近了尾声,热气渐退,凉意渐起,冷热交替,微雨纷飞。清爽的风迎面吹来,让人倍感舒适,处暑凉来,秋意渐显。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会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并出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气象,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尤其明显。此时虽已入秋,但暑热彻底远去仍需一段时间,温度仍较高,再加上时有秋雨,湿气较重,湿热并行,所以有“秋老虎”之说。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养生防病应以滋阴润燥养肺气为重。人们的起居作息、饮食习惯等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方可健康度过。若调养不当,无法适应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则很可能引发呼吸道、胃肠等方面的疾病。下面一起来看看处暑时节的养生妙招和起居注意事项,帮助大家掌握不生病、少生病的智慧。
处暑养生过好这“三关”
秋乏关
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很多人会出现疲劳感,因此我们要及时调整作息规律,避免晚睡。
秋燥关
处暑时节,气候逐渐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此时饮食宜多食用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玉米、百合、莲子等食物,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
图源:健康时报
霉菌关
处暑以后,气温下降,雨水增多,给霉菌创造了适宜的繁殖条件。三伏天时,空调大开,室内通风次数少,容易滋生微生物。因此处暑以后,应经常开窗使空气流动。
处暑养生有三做
一要缓运动
处暑时节,运动一定要缓一点,以“不累”为标准。
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出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
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出汗而损伤阳气。
二要养精神
入秋后,自然万物由阳转阴、由动转静,人们可以看到树叶由绿变黄、变干,直至从树上落下的过程。
外在事物常投射于人的内心,特别是气血不足、虚性体质的人,更容易产生悲秋情绪。
工作和生活节奏较快的人,每天可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来闭目养神或进行舒缓的运动,以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
三要常按摩
秋季要注意培补脾胃,益气健脾,以强身健体。
可常揉脾俞穴和足三里穴。
脾俞穴在人体背部,一般来说,肚脐对应我们背部的第二腰椎,向上再摸三个椎体,旁开两指处即为此穴。
图源:养生中国
手握空拳轻轻叩击脾俞穴数次,或点按5分钟。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按揉时端坐凳上,四指弯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一按一松,点按5分钟,两侧互换。
图源:养生中国
暑去秋来 顺时而养
处暑天气的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伴随着秋雨的来临,气温会逐渐降低。处暑节气养生要注意哪些方面?
处暑起居 早卧早起
处暑后天气变凉,自然界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应改变夏季较晚入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此外,还要适当午睡。充足的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秋乏”的影响,同时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有效提高抗病能力。
处暑节气,天气变凉,但衣服不要添得过快,着装以凉而不寒为宜。对于平素体健之人,可以适度“秋冻”,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年老体弱者及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则需要随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并格外注意脐部保暖。
处暑饮食 增酸减辛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指出肺气需要收敛,如果肺气越散,应服用酸味之药予以敛收;如果肺气不足,也应服用酸味之药予以滋补;如果肺气过盛,就用辛味之药予以散泻。因此,无肺气过盛情况的普通人可在处暑节气适当“增酸减辛”,以补养肺气。可以多吃些像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
秋气多燥,此时还应该多喝水补津液,并适当补充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银耳、梨、荸荠等。随着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同时,为防止燥邪伤肺,饮食上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
处暑运动 适度增加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注意运动前先要热身,选择安全的场所,穿着运动服和运动鞋,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应适量补充含盐或葡萄糖的水。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刮风下雨天气下户外运动。
此外,秋季可练“漱泉术”,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用舌在口中搅动,等到口中唾液增多,漱练数遍后,分3次咽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对滋阴生津、预防秋燥大有裨益。
处暑情志 使志安宁
处暑之后,自然界逐渐开始出现秋季肃杀的景象,人们容易触景生情产生悲伤的情绪,即所谓“悲秋”。《黄帝内经》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我们要注意收敛神志,使志安宁,切忌情绪大起大落。若情绪不佳,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书法、赏美景、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
综合丨养生中国、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来源: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