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试着炖了锅排骨汤,站在灶台前盯着咕嘟冒泡的锅,突然就想起小时候趴在厨房门框上看妈妈炖汤的样子。那时候她总说 “小火慢煨才出味儿”,我现在也学着用最小火炖了两个钟头,可盛出来尝第一口,还是不对。
不是调料放得不对啊。盐是按妈妈说的 “一小勺再刮掉点尖儿”,姜片切得跟她切的大小差不多,连买排骨都特意去了家旁边那个她常去的菜市场。可就是少了点什么呢?
哦对了,妈妈炖汤的时候,总爱在旁边择菜。左手拿着油麦菜,右手掐着菜根,眼睛却时不时瞟向砂锅,嘴里还哼着她那跑调的黄梅戏。我这次炖汤,就直挺挺地站在锅边,刷着手机看时间,连厨房门都关得严严实实,怕油烟跑出去。
昨天炒了盘西红柿鸡蛋,这可是妈妈的拿手菜。她炒的鸡蛋总是金黄金黄的,像小太阳似的卧在红亮亮的汤汁里,拌米饭能吃两大碗。我特意把鸡蛋搅得特别匀,油烧得冒烟才倒进去,可炒出来就是白乎乎一坨,西红柿也没熬出多少汁。
突然想起高中时候,有次晚自习回家,妈妈从被窝里爬起来给我炒这个菜。她眼睛都没完全睁开,倒油的时候手还晃了一下,鸡蛋壳掉进去一小块,她捡出来时还烫到了手。可那天的西红柿鸡蛋,怎么就那么香呢?
前阵子给妈妈打电话,说我学着做她的红烧肉。她在电话那头笑得直喘气,说 “你哪知道什么时候该转小火啊”。我当时还不服气,说现在菜谱写得可清楚了,精确到分钟。结果呢?肉是炖烂了,可咬在嘴里,就是没有那种黏在牙缝里都香的感觉。
挂了电话才想起,妈妈做红烧肉的时候,总爱在收汁前撒一把冰糖。不是菜谱里说的那种黄冰糖,就是超市里最便宜的白砂糖,她说 “家里有啥就用啥”。我这次特意买了进口的黄冰糖,用量秤称得刚刚好,可味道就是差一截。
上个月搬家,从旧箱子里翻出妈妈给我装调料的小罐子。花椒是她自己在阳台晾干的,辣椒面是邻居家奶奶给的,连盐罐子里都混着几颗没拣干净的小石子。以前总嫌她弄这些太麻烦,现在看着这些罐子,突然就鼻子发酸。
其实也不是没成功过。有次煮面条,水开了才发现没买青菜,随手揪了把阳台上种的小葱,切了段火腿肠扔进去,居然吃出了点妈妈做的味道。后来才想起来,小时候妈妈总在面条快熟时,从窗台上掐几片薄荷叶子扔进来,说 “败火”。
昨天整理冰箱,发现冷冻层里还有妈妈上次来带的腊肉。她当时一块一块切好,用保鲜袋分装好,上面还贴着小纸条写着 “炒青椒用”“蒸米饭用”。我拿出来一块解冻,切的时候发现边缘有点发黑,应该是她在老家灶台上熏制时,火太旺燎到了。
突然不想学了。或许妈妈的味道,根本就不在火候和调料里。她炒菜时看我的眼神,她切菜时想着我爱吃哪块肉,她炖汤时算着我几点回家 —— 这些东西,菜谱上可写不出来。
刚刚把炖坏的排骨汤倒进垃圾桶,决定明天买点速冻饺子。妈妈包的饺子总露馅,她说 “这样才说明馅儿多”。下次她来,我不看菜谱了,就站在旁边看她怎么包,怎么把馅儿放得冒出来,怎么在煮破的饺子上浇一勺热油。
说不定那样,我就能抓住那点差了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