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良品铺⼦“寻味中国好原料”溯源团队来到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下简称关岭县),开启第四站的寻味之旅。关岭地处乌蒙⼭脉腹地,这⾥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孕育出⼀种与众不同的黄⽜品种——关岭黄⽜。
与普通圈养⽜不同,关岭黄⽜常年在⾼⼭草甸⾃由觅食,当地⼈称它们“会⾃⼰找中草药吃”。漫⼭遍野的野⽣草本植物和⼭泉⽔ ,赋予关岭黄⽜⾁质独特的风味与营养。溯源⼩队深⼊关岭的⾼⼭牧场 ,探寻这头“会吃中草药的⽜”背后的奥秘 ,揭开关岭黄⽜的传奇⾯纱。
山野为证:一头“两高一低”黄牛的养成密码
穿过关岭县的罗秧河,是小红书上小有名气的贵州避暑秘境。
而关岭黄牛的故事要从1800年前说起。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大军被困关索岭,士兵循黄牛踪迹觅得水源与食物,“关岭黄牛”由此得名。至唐代开元年间,关岭已成为进贡朝廷的“菜牛”,2016年,关岭牛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1年,凭借着“体型健硕、口感细腻鲜嫩、肉质弹跳丰满”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被网友称为“牛肉界的茅台”。
好牛的底气在哪里?答案藏在北纬25°的山川里。
在关岭县岗乌镇纳磨村,河道两侧的山坡上,低矮灌木与青草交织成天然牧场,1600 余种中草药就藏在这片草丛中。
"牛比人聪明,生病了会自己找草药吃。" 布依族的白阿姨看着一头黄牛低头啃食蒲公英,晒得发红脸上露出笑容。她负责家里 30 多头牛,每天清晨赶牛上山,傍晚太阳下山前将它们带回,"三四年才出栏,慢是慢,肉香得很。"
北纬25°的喀斯特山区,是自然馈赠的天然药谷。年均16.2℃的立体气候,滋养着33.79万亩草场和1600余种野生中草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关岭黄牛独有的 "草本奶香"。
在关岭牛产业园的青贮池旁,酒糟混合玉米的醇香扑面而来。在当地,散养了1年多、筋骨强健的关岭黄牛,会被送到这里。正在调试草料配比的技术员介绍,在育肥期,扫描二维码一扫便知每头牛的生长轨迹:听着音乐,3个月严格配比“营养餐”,纯天然的酒糟混合青贮、玉米,日均增重3斤,出栏时毛重超700斤。
这只是关岭牛产业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县16万头存栏量背后,是1个核心种牛场、18个50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0个标准化养殖场的梯级布局,以及14.4万亩高产牧草形成的“粮草基地”。
2018年,贵州省发布了《关岭牛》地方标准,对其体型、肉质等作出规范。官方认证关岭牛肉的营养价值:其肉质具有“两高一低”的特点,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与此同时,快速产业化的关岭黄牛,也急需更大范围地“出圈”,如何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这头深山好牛。
鲜肉现制的零食革命:当"清洁标签"遇上关岭黄牛
关岭黄牛虽品质上乘,但过去主要以生鲜肉形式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尤其多见于火锅等餐饮渠道。如何将这一优质食材转化为更广泛消费者可享用的零食产品,成为良品铺子研发团队面临的新课题。
走进位于关岭县城50公里外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厂,一场关于"鲜肉零食"的技术革命正在上演。与传统牛肉干生产线不同,这里没有复杂的调料配制区,没有大量的添加剂储存间,有的只是简洁的盐水调配池和精密的温控设备。
"我们要做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肉干,而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清洁标签'牛肉零食。"良品铺子肉类产品负责人介绍,2024年公司提出"自然健康新零食"战略后,倡导以天然优质原料和简单配方打造健康零食,继话梅、果干、糕点等品类升级后,肉类零食的健康化升级成为重点方向。
这一理念的落地,首先体现在原料选择上。行业内制作牛肉零食普遍采用进口冷冻牛肉,储存期长、成本可控,但在营养保持和口感还原上存在天然劣势。良品铺子决定打破这一惯例,直接采用新鲜屠宰的关岭黄牛肉作为原料。
"从活牛到零食,我们把整个链条压缩到了72小时以内。"工厂产品研发负责人王倩倩详细介绍了这一"极速通道":凌晨4点,关岭黄牛在指定屠宰场完成屠宰;上午8点,新鲜牛肉运抵工厂开始排酸;48小时后,排酸完成的牛肉进入生产线;再经过24小时的加工制作,一袋袋“牛肉小方”新鲜出炉。
传统牛肉干配料表中,往往能看到不少添加剂。而良品铺子牛肉方小方的,只有简单的“牛肉、食用盐”。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关岭黄牛独特的草本奶香风味,研发团队摒弃了传统的重口味调料,创新研发出"三重鲜卤"工艺。与传统高温快煮不同,这一工艺采用分阶段控温的方式,整个过程就像是在给牛肉做SPA,,温度和时间精准把控,让关岭黄牛的天然品质得到最好的呈现。
一头牛的产业链"变身记"
眼下正是贵州旅游旺季,在关岭县城的火锅店里,老板娘正给游客介绍招牌:"这是正宗的关岭牛肉,涮个十几秒就好,非常鲜"。与此同时,在1000多公里外广州的良品铺子门店,店员正向顾客推荐货架新品:"这个是牛肉小方,用的新鲜的关岭黄牛制作的!"
同一头关岭黄牛,却在不同消费场景中展现着截然不同的魅力。这种"双重身份"背后,是一条正在延伸的产业价值链。
过去,关岭牛肉的销路相对单一,主要供应本地及周边餐饮市场,尤其集中在火锅等传统消费场景。对养殖户而言,一头五六百斤的关岭黄牛按毛重20元每斤计算,最多能卖1万元,但市场行情波动让收入并不稳定。良品铺子的介入,为这条传统产业链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良品铺子已开发牛肉小方和麻辣牛肉两款产品,预计年采购量240吨,需要消耗1200头关岭黄牛,后续还在开发更多产品。这个看似不大的数字,却产生了显著的连锁反应:1200头牛不仅带来1200万元直接经济价值,同时带动饲料、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产值。
在良品铺子全国门店,关岭牛肉零食被摆放在显眼位置,配有专门的产地介绍:"来自贵州关岭,会吃中草药的牛",通过"寻味中国好原料"系列活动,关岭黄牛将被更多全国消费者认知。
这种变化的核心,是产业链价值的重新分配。与良品铺子此前在云南昭通野山笋项目的成功经验一脉相承——过去野山笋多作火锅配菜,如今通过加工成即食零食,既保留了山珍美味,也带动了当地笋农增收。同样模式应用到关岭黄牛上,为当地养殖户带来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更高收益。在这个模式中,企业不再是简单的采购方,而是产业生态的构建者;农产品不再是初级原料,而是品牌价值的载体。
这正是良品铺子“寻味中国好原料”的深层逻辑。
从云南的野山笋,到湖北的潜江龙虾,再到贵州的关岭黄牛,良品铺子的"寻味中国好原料"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复制这种"产业赋能"模式。“我们正绘制一张‘中国好原料地图’。”良品铺子溯源项目负责人透露,2025年将再建10个核心原料基地,让50个原产地的风华凝聚于一袋袋零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