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潮菜大师的味趣江湖——钟成泉美食掌故分享会”在南国书香节的广东馆举行。妙趣横生的故事娓娓道来,读者顷刻间感受到那些触动味蕾的潮汕味道和热气腾腾的生活世相。
钟成泉是潮菜发展的见证人和潮菜高端料理的领军人物,新书《味趣》是他最新创作的美食随笔集,73篇五味俱全的美食轶事、42道独家珍藏的菜谱,书写了老钟叔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潮菜烹制功夫的探索与其中妙趣。
潮菜作为地方菜肴,历经漫长岁月沉淀后脱颖而出,在中国乃至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现代潮菜发展的见证人,钟成泉以海洋和田园文化为线索,以米与面的欢歌、舌尖上的田园主义、无肉不欢狂想曲、“鱼”的N种吃法、“鲜”从江河湖海来等六大篇目为板块,为潮菜溯源,书写掌故,传承记忆,那些难觅的“古早味”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踪迹。
老钟叔还有一个笔名“独孤寻味”,以寻味者自居的他,觉得很多味道消失了,所以他一直在寻找的路上,“而且,还有很多新的味道,我还不曾体验”。所以,直至今日,谦虚的老钟叔还在不断地试验新菜,芋泥油粿、松子仁腐乳饼、老香橼饼等,都是他近期试验出的新品。
作为汕头潮菜烹制技艺传承人,老钟叔一直秉承一个宗旨:在传承中创新。他在《味趣》中有一句金句:味若仅随一人,味算何味?味若能合众客,味才是味。
《味趣》这本书到底多有趣?潮菜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南都记者专访了钟成泉。
访谈
心灵上的自我独白
记者:上个月,你还在香港书展上分享了这本书,感觉怎么样?
钟成泉:《味趣》一书在花城出版社发行后,影响甚广。今年3月份,这本书竟然被香港三联书店看中,他们准备在香港出版发行。同时,香港三联书店邀请我7月16日参加在会展中心举办的书展活动,又希望我在书展上讲讲潮菜的“古”故事。7月16日上午11点,设在会展中心四楼的讲座大厅几近满座,望着熟悉与不熟悉的面孔,他们都是对书有热爱的人,对生活有向往的人。受场面上的鼓舞,诱发我口若悬河地说着潮菜的“古”。我心里有很多感触,爱好书的人还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
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钟成泉:想写一本自己觉得有趣味性的饮食书,同时又能体现出菜肴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功夫表现。这是我一直考虑的事。脑洞上经过无数次撞击思考,渐渐理出了一点头绪,在“我理解中的潮菜”框架下,终于找到了它的定位——味趣。
我拥有几十年的餐饮厨房经验积累,但是要把这些菜肴在各方面的表现,用一种带有故事的写法汇集成书,却非易事。这种经历,或抄录,或听闻,或借用,起码要有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牵扯,要不然会被人说是牵强附会,经不起驳问。如潮菜名菜肴“护国菜肴”中的故事,潮州知府伊府爷生日上的“潮州伊府面”传说,都是有起因、形成过程,最后流传成故事的。这些都是潮州菜前辈师傅口口相传而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尽管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然而故事本身动听美丽,习厨者也都喜欢听。我只是把它重新调整归纳,让故事更有可读性。
现实版菜肴的一些故事,虽然文字不曾在社会上流传,但写入书中的故事也都是有依有据,而且耐人寻味。
记者:你之前也写过介绍潮菜的书,这本与之前的有何不同?
钟成泉:从整本书中的文章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章节纯属个人的闲说和理解。闲说,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独白,随心所欲,不受其他限制。比如里面有一篇笑话“炒手枪的故事”,重现了2002年我们在深圳市办酒楼的时候,酒楼厅面服务经理和厨房总厨关于“炒薄壳”的一场对话,我把它写成一则故事。
“炒手枪”与“炒薄壳”,可能外地人并不理解。潮汕人却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过去有一款二十四响驳壳枪,简称“驳壳枪”,和潮汕人餐桌上的“薄壳”潮汕话同音,由此有很多人会误解。从语言上可见潮汕话也有谐音梗,有能让人捧腹大笑的错位语言。故事会让某些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能从侧面告诉大家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欠缺文化知识,不单单是“薄壳”写成“手枪”之误,更有很多内容会被弄错,严重者还会出大事。
旧时吃河豚鱼出事,自己负责
记者:书中哪一件趣味事,让你印象最深刻?
钟成泉:里面《拼死吃河豚》的故事,让我记忆最深。河豚鱼,潮汕人称之为乖鱼,好吃人人皆知,然而好吃的河豚有时候也会因加工处理不当而伤及食客。因而说到吃河豚鱼,汕头人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旧时,酒楼食肆是不为客人加工河豚鱼的;煮熟后的河豚鱼放在桌上,谁也不会邀请谁去吃,想吃的人都是自己舀,出事了自己负责。也因为有这些规矩的存在,人们在尝鲜时往往会弄出许多笑话。
有一件现实版趣事。达濠在过去是重要的渔港基地,经常有一些海鲜渔获在市面上销售,因而烹煮海鲜也特别多,当然免不了有许多河豚鱼。有一次,好朋友尼金星先生带着妻子、丈人前往达濠吃河豚。店家把河豚煮熟端上来,当老丈人拿着筷子准备吃乖鱼时,却被尼金星先生制止了。尼金星先生因怕出事,说让他的老婆先吃。话刚说完,老丈人愣住了:你的老婆不是我女儿吗?丈人想着,也只能是笑着摇摇头,真是一位傻仔婿。
记者:“干炸猪肝”是传统潮菜的名菜,但市面酒楼食肆已经很少出品这个菜肴了,你多次谈及可惜。为什么这道菜被酒楼弃了?
钟成泉:其一,工序烦琐。烹制干炸肝花这个菜品,首先在猪肝的刀功处理上要先采用顺刀放花,再横刀切片。很多人可能不解,认为多此一举,事实上这是一个关键技术。猪肝煮熟后,它的张力比较强,如果不顺刀放花,它在制成菜品时,容易胀破猪网油,便不好看了。
其二,黏合力。猪肝和白膘肉在搭配上具有滑口和香气共存的特点,它们的黏合力不强,单纯用芡粉还容易松散。而选用鲜虾仁,通过洗净沥干,用刀拍成虾胶,再用蛋清调成虾浆,让它和猪肝、白膘肉搅拌在一起,黏力更强,也不容易松散。
再者,对食材理解不同。从营养学上来说,动物内脏脂肪高、胆固醇高,很多人生怕吃多了影响心血管,导致血压升高等症状,故而动物内脏也逐渐被弃用。事实上,猪肝含有大量铜、铁、锌等元素,这些营养成分与其他食材搭配合理,既美味可口又有益,偶尔小试对身体也有好处。
四是价值认知误区。如今的猪肝受到各种非议,价格低廉,如果费尽力气烹制成一个品种,反而得不偿失,很多人会认为不如不做,于是渐渐放弃了。
潮菜最考功夫的是对食材的理解
记者:潮菜最考功夫的是什么?
钟成泉:最考功夫应该是对食材理解,如果不理解是很难烹制出好菜肴。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功夫就是雕花刻鸟摆造型,其实错了。雕花刻鸟是食品艺术,功夫更多体现在对菜肴出品上的质地辨识、时令季节、加工处理、调料辅助、时间判断、火候把控、腌制入味上的判断。
不是只有鲍参刺肚这些高端食材,才能做出好菜。在《佃鱼翻身》一文中,你更能理解功夫到位对一道菜肴的重要性。佃鱼,在过去是一款极低值的普通食材,甚至是被弃之物。然而通过厨师的用心,在制作过程中下足功夫,它的品位也能得到无限发挥。长期处于底层地位的佃鱼从此彻底翻身,经济价值也提升起来。能做到如此程度,这与厨师功夫的发挥自然是离不开的。
记者:现在很流行融合菜,也越来越多融合潮菜出现,你怎么看这些菜色的创新?
钟成泉:潮菜创新越来越多是好事,有生意就是好事,说明菜品迎合当地的口味,符合大众口味。我发现好的菜,也会试验融入自己的菜品中。
记者:未来有什么计划?
钟成泉:除了《味趣》这本书,我最近还出了一套书《我理解中的潮菜》,从“潮卤”“海鲜”“烹牛”“鱼胶”四个不同角度,诠释潮菜。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