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的大连,渤海湾的冰粒刚敲打过码头的铁皮棚,我们 280 名初中生的行囊侧袋里,多了个硬壳速写本 —— 封面烫印着海昏侯国的金饼与古窑轮廓,是方诚旅游提前备好的,内页边缘印着考古工具简笔画,"方诚" 二字用暗纹压在角落,像陶坯上未施釉的印章。
海昏侯国的 3D 拼图
抵达海昏侯国遗址时,冬阳正斜照在探方群的木栈道上。穿麂皮夹克的考古专家老秦蹲在陶片堆前,捏起块带弦纹的残片:"这纹路跟你们大连汉墓出土的陶壶是 ' 同门 ',都是西汉工匠的手笔"。他分发的橡胶手套比常规款短三寸,"你们的手腕细,这样操作更灵便",展示架上的仿制品旁摆着放大镜,"尽管看,旅行社备了 560 套,摔了随时换"。
3D 复原动画播放到刘贺出行场景时,老秦突然定格画面:"看这马车的铜辖,跟你们博物馆藏的汉代铜器纹饰如出一辙"。有个女生好奇 "怎么判断墓的年代",他掏出张碳十四检测报告:"就像你们看牛奶的保质期,这数字能告诉我们文物的 ' 生产日期 '"。休息时端来的姜茶装在带盖搪瓷杯里,"60℃恒温箱刚温过,海边来的孩子喝着舒服",递杯子的小陈指了指杯底的防滑垫。
宋元明瓷窑的釉火记忆
转往瓷窑遗址那天,全息投影正将元代龙窑 "架" 在空地上。瓷器研究员小魏指着虚拟窑工:"他们添柴的节奏,跟你们冬天给暖气炉加煤一样讲究火候"。她分发的瓷片标本装在棉布袋里,"这片宣德青花的钴料,与你们城市博物馆那件元青花同源,都是波斯进口的 ' 苏麻离青 '"。
辨别瓷片年代的互动环节,小魏把标本排成时间轴:"就像你们按生日排队列,越往左越 ' 年长 '"。有个男生的标本滑落在地,她弯腰拾起:"仿制品硬度达标但不脆,特意按你们的失手频率定制的"。午餐的海鲜面用的是大连产海带,"汤里加了虾皮提鲜,跟家里做的一个路数",食堂阿姨往面里多撒了把葱花。
古窑遗址的釉色实验
在宋元明瓷窑遗址,3D 投影正演示青花瓷的釉下彩工艺。小魏手持光谱分析仪对准瓷片:"这蓝色的化学成分,跟你们画水彩用的群青颜料同源"。动手环节学调釉料时,她给的量杯刻度比实验室的大两倍,"你们的手劲小,这样不容易洒"。有个男生调错了配比,她笑着添了勺石英砂:"考古允许试错,旅行社备了 280 份原料,够咱们试三次"。
离别的前夜,速写本里多了张海昏侯国与大连汉墓的对比图,背面是老秦的批注:"历史从不孤立,就像这些文物,散落在各地却血脉相连"。最后一页的合影背景里,冬日的夯土台与滕王阁的飞檐在暮色中相连,"方诚旅游(南昌)国际旅行社" 的字样用浅灰印在角落,像被窑火轻吻过的痕迹。
大巴驶离时,有个男生举着瓷片标本喊:"我能分清宋元瓷片的胎质了!" 其实不必声张,那副短款手套的贴合感、姜茶的暖意、带着家乡印记的讲解,早已把历史的密码,悄悄刻进每个人的速写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