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秋季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从中医角度聊聊秋季养生的要点,助您安稳度过“多事之秋”。
秋季养生
图片由AI生成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季节。中医认为,人体应与自然同步调整,才能保持健康。入秋后,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咳嗽、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今天,我们就从中医角度聊聊秋季养生的要点,助您安稳度过“多事之秋”。
一、秋季养生:收养之道
《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气候干燥(“燥邪当令”),阳气渐收,阴气生长,容易耗伤津液,故收养体内气血阴气引起成为立秋之后的养生之重。
二、秋季饮食:滋阴润燥,养肺为先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合皮毛,通过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易为秋燥所伤,应重视养护肺气。饮食上要“少辛多酸”,润肺为主。中医讲究“五色对五脏”,润肺首选白色食物,如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消热、清心安神的作用,其次梨、山药、莲子、甘蔗、萝卜、银耳等均具清肺润燥的功效。减少进食辛辣、过燥之品(如辣椒、姜、烧烤)。
推荐秋季养生药膳:
1、百合银耳莲子粥:百合10g,莲子20g,银耳10g,一把红枣,适量大米煮粥食用即可。
2、山药芡实粥:山药一根,薏苡仁、芡实各30g,适当大米或粳米煮粥食用即可。
3、雪梨煮水(+冰糖、+贝母、+百合、+罗汉果)
4、沙参麦冬茶:沙参10g,麦冬10g,玉竹6g,陈皮6g煮水或沸水冲泡代茶温饮。
三、早睡早起,收敛阳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秋季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伤阴,睡前90分钟可洗澡泡脚,放松身体,促进睡眠。睡前30分钟尽量不看电子产品以收养气血。
四、适度“秋冻”,防寒保暖
秋季之时,天地阳气收敛,天气逐渐转凉,此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物,宜行“秋冻”养生。立秋之初,白露之前,人体阳气仍充斥于外,因此当随秋凉的渐深逐渐增加衣物,适当受冻,使腠理渐合,阳气慢慢收敛于内,从而让人体平和稳定地渐渐适应寒冷。若过多、过快增添衣物,易致身热汗出,津液受损,阳气外张,不仅不利于阳气收藏,还会降低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骤添衣物的情况,尤多见于幼儿之时,父母长辈唯恐小儿受凉感冒,每当天气一凉,便添裹厚衣物,殊不知这样反而加重了幼儿患感冒的可能性,故有谚云:“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但需要注意,体弱多病、阳气不足之人,秋凉来袭,仍应及早添衣,勿使受寒,免生大病。
秋季是收敛、滋养的季节,顺应天时调整起居饮食,才能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希望这篇小贴士能助您度过一个滋润安康的秋天!
阅读更多
本周门诊出诊信息(每周更新)
庆祝建院60周年
市委书记再次莅临我院新区医院项目观摩
奋进之笔书写高品质健康服务“示范答卷”
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来院调研
以“智”强“治”呵护大健康
多向发力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康复医学科 赵玉杰
编辑:宣传部 闵捷
审核:宣传部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