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在菜市场转悠,瞅见摊位上堆着小山似的红薯,红皮的、黄皮的,个个圆滚滚的,摊主大姐还一个劲儿地吆喝 “刚挖的蜜薯,甜得流油”,忍不住挑了一兜回家。
洗红薯的时候就犯了愁,以前煮红薯总觉得费时间,有时候锅都烧得冒热气了,红薯芯还是硬邦邦的。记得有回急着出门,把红薯扔进锅里就开火,结果等了快半小时,皮都煮皱了,里头还带着生味儿,最后只能不甘心地倒进垃圾桶。
正对着水池里的红薯发呆,旁边择菜的老妈瞅了我一眼:“傻站着干啥?给红薯扎几个洞再煮啊。” 我这才想起,小时候看外婆煮红薯,总拿着缝衣针在表皮戳来戳去,当时还觉得好玩,原来这里头藏着门道呢。
找了根牙签,在红薯表皮密密麻麻扎了几十个小孔,看着那些不起眼的小针眼,心里还犯嘀咕:这玩意儿真能管用?等水烧开把红薯放进去,盖上锅盖就去客厅刷手机了,没一会儿就闻到一股甜甜的香味儿飘过来,比往常早了快十分钟。掀开锅盖一看,刚才还硬挺挺的红薯,用筷子轻轻一戳就透了,表皮微微发皱,捏起来软乎乎的,像揣了个小暖炉。
掰开一个,橙黄色的果肉冒着热气,甜丝丝的汁水顺着指尖往下滴,吹了两口咬下去,绵密得像棉花糖,一点生涩味都没有。老妈凑过来看了看,笑着说:“这法子老一辈都用,你以为人家瞎折腾呢?红薯皮看着薄,其实透气性差,煮的时候热量都闷在里头散不出去,扎几个洞,蒸汽能钻进肉里,自然熟得快。”
后来又试了回不扎洞的,同样大小的红薯,愣是多煮了十五分钟,而且熟得不均匀,靠近皮的地方都快烂了,芯里还带着硬茬。对比之下才明白,这不起眼的小动作,藏着多少生活智慧啊。
其实选红薯也有讲究,昨天挑的那些表皮光滑、纹路浅的,煮出来特别甜。要是碰上表皮坑坑洼洼、带着黑斑的,就算扎再多洞,口感也差远了。还有啊,别为了省事儿把红薯切开来煮,那样水分全进去了,吃着水唧唧的,哪有整个煮出来的香甜?
煮的时候火候也得注意,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慢煨,让热气顺着那些小孔一点点往里头渗。记得盖上锅盖,不然蒸汽跑了,熟得慢不说,香味儿也散了大半。有回我嫌麻烦没盖锅盖,结果煮出来的红薯干巴巴的,吃着跟嚼蜡似的,心疼得我直拍大腿。
现在每次煮红薯,我都特意找根牙签,一边扎洞一边跟孩子说:“你看,这红薯就像个小房子,咱们给它开几个窗户,热空气才能进去做客呀。” 小家伙听得眼睛发亮,非要自己动手扎几个,看着他认真的模样,突然觉得这平常的家务事,也变得有意思起来。
昨天煮的红薯没吃完,今天早上切片煎了煎,外焦里嫩的,蘸着酸奶吃,那滋味儿,比甜品店买的还好吃。剩下的红薯皮也别扔,洗干净了晒干,泡茶喝据说还能助消化呢,老一辈的日子过得仔细,一点都不浪费。
生活里的小窍门啊,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不留意的时候啥也看不见,等发现了,才知道有多珍贵。就像这扎洞煮红薯的法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能让平常的食物变得格外美味。
想想也是,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子不就是由这些柴米油盐的小细节串起来的吗?从挑选食材到烹饪上桌,每一步都藏着心思,每一口都带着温度。
以后再煮红薯,可别傻乎乎地直接下锅啦。试试这个小法子,看着那些不起眼的小针眼,等着满屋飘起甜香,那种期待和满足,大概就是生活最好的滋味吧。
要是觉得这法子管用,不妨试试呀。顺手点个赞,加个关注,说不定哪天又能刷到好用的小窍门呢,祝大家都能在平常日子里,尝到更多甜丝丝的好味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