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九层糕
《温州日报》7月25日报道:在鹿城区来福门社区,每天中午都上演着一幕幕温暖的场景。安福长寿面馆门前,排队等候的人群中既有银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身着制服的环卫工人;既有匆匆赶来的外卖骑手,也有刚刚结束上午工作的保安大叔。600碗热气腾腾的素浇面,不仅填饱了空空的胃,更温暖了一座城市的心。这家开业仅四个月的公益面馆,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向我们证明: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森林里,依然生长着最朴素的人间温情。
这座面馆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无差别的人间温暖。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身份地位之别,有的只是一碗面对所有人的平等相待。陈阿婆的欣喜、徐师傅的满足,折射出的正是这种城市中日益稀缺的归属感。当商业逻辑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当“等价交换”成为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一家坚持免费的面馆反而成了都市里的异数。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纯粹善意的渴望——那种不因利益、不求回报的简单关怀。这种关怀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包装,它就藏在一碗素面的热气里,藏在义工们忙碌的身影中,藏在“以面载善,以爱传福”的朴素理念里。
支撑这份温暖的,是一个精密运转的爱心系统。每天12名义工的高效协作,背后是150人义工团队的轮班接力;两小时的供餐时间,需要从早上8点就开始的精心准备;600碗面的稳定供应,离不开从万元到百元不等的爱心捐款。这个系统最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可持续性——不是一时兴起的慈善秀,而是细水长流的日常坚持。谢希清、温金燕等发起人深谙公益真谛:真正的善行不在于声势浩大,而在于能够持续照亮普通人的生活。当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当助人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的温度便有了恒久的保障。
安福长寿面馆的存在,对现代城市文明有着深刻的启示。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我们建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却常常遗忘了构建社区精神的重要性。面馆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它填补了都市生活中的某种空白——那种熟人社会里的互帮互助,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质朴情感。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同一屋檐下共享一碗面,这种场景本身就是对城市异化的一种温柔抵抗。它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经济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永远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财富。
这碗长寿面里,还蕴含着对传统价值的创新表达。在中国文化中,面条向来寓意着长寿与祝福,而这家面馆将这种传统意象与现代公益理念巧妙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根基又有时代特色的公益模式。“安福长寿”四个字,既是对就餐者的美好祝愿,也暗含了项目本身的期许——希望这份善意能够安驻人心,福泽社会,长久流传。这种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活化利用提供了生动样本。
站在面馆门口,看着络绎不绝的人群,不禁让人思考:衡量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究竟应该看什么?是GDP数字,是高楼数量,还是隐藏在市井街巷中的人情温度?安福长寿面馆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城市的灵魂在于它的人文关怀。当一位老人可以体面地享用免费午餐,当一位外来务工者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当整个社区因为一碗面而变得更加紧密,这样的城市才真正称得上宜居、文明、进步。
一碗面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它所传递的希望与温暖却能无限延伸。安福长寿面馆就像一颗善意的种子,已经在温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公益创新在城市各个角落开花结果,让“以面载善,以爱传福”的理念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亮丽底色。毕竟,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令人惊叹的天际线,更要有打动人心的地平线——那里盛放着无数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温暖着每一个需要被温暖的人。
(图片来自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