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预制菜”更名为“预制食材”,不仅是术语的修正,更是对产业本质的重新定位。这一调整有助于消除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同时凸显其作为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融合产物的创新价值。
预制食材不是“厨房替代品”,而是中国农业与食品工业迈向现代化的桥梁。它既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时代使命,也回应了年轻人对便捷生活的现实需求。
李后强
一、概念澄清:预制食材≠剩饭剩菜,而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革新
近年来,“预制菜”一词频繁引发公众争议,部分消费者误将其等同于“隔夜剩饭”或“工业流水线产物”,甚至担忧其安全性与营养价值。实际上,这一误解源于对“预制食材”概念的模糊认知。预制食材(Prepared Ingredients)是以新鲜农产品为基础,通过标准化清洗、分切、调味等轻加工工艺制成的半成品或即用型食材,其核心在于提升食材使用效率,而非简单复热剩饭。例如,净菜、速冻水饺、调味肉片等均属于预制食材范畴,它们保留了食材的天然属性,且需经过加热或烹饪后方可食用,与工业化生产的“料理包”有本质区别。
将“预制菜”更名为“预制食材”,不仅是术语的修正,更是对产业本质的重新定位。这一调整有助于消除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同时凸显其作为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融合产物的创新价值。例如,河南漯河通过制定预制食材团体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明确区分了预制食材与普通加工食品的边界。
二、全球趋势与中国机遇:预制食材发展的必然性
1. 世界餐饮工业化的共同选择
从欧美国家的净菜配送到日本的调理食品,预制食材已成为全球餐饮业提升效率的核心手段。美国预制食材渗透率超过60%,日本便利店中即热即食产品占比达70%,其本质是通过工业化生产降低资源浪费、保障食品安全。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损耗率长期居高不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我国果蔬产后损失率高达20%),发展预制食材可通过集约化加工减少田间到餐桌的损耗,契合“大食物观”下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 政策驱动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红利
中国政府提出“培育发展预制食材产业”,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各地政府迅速响应:广东将预制食材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河南漯河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颁发首张预制食材生产许可证。政策红利推动下,我国预制食材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这一增长不仅源于B端餐饮降本增效的需求(如餐厅使用预制食材可降低30%人工成本),更因C端年轻消费者对便捷饮食的刚性需求——超半数年轻人因烹饪技能不足选择预制食材。
三、预制食材的核心优势:效率、安全与经济的三重突破
1. 效率革命:从田间到餐桌的效率跃升
农业端:预制食材推动订单农业发展。例如,双汇、正大等龙头企业通过“农户+基地+中央厨房”模式,实现蔬菜、肉类定向采购,帮助农民增收15%-20%。
餐饮端: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使出餐时间缩短至2分钟以内,后厨面积减少40%,翻台率提升30%。
消费端:都市白领通过预制食材实现“15分钟烹饪”,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预制食材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20%,其中“一人食”小包装产品占比达65%。
2. 安全升级: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管控
预制食材的工业化生产特性使其天然具备可追溯性。以漯河为例,当地通过建立“原料基地—加工中心—冷链物流”全链条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温控与质检,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8%。此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预制食材“不添加防腐剂”,并通过《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范营养成分标注,解决消费者对“科技与狠活”的疑虑。
3. 经济效益: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企业降本:预制食材使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降低18%,库存周转率提升25%。
农民增收:订单农业模式下,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户年均收入增加2.3万元。
社会减损:按我国年消费粮食7亿吨计算,预制食材推广可减少损耗约1.4亿吨,相当于节约3.5亿亩耕地资源。
四、破局之道:消除误解,构建中国特色预制食材体系
1. 认知纠偏:明确概念边界
要通过媒体宣传与标准解读,向公众阐明预制食材与“剩饭”“料理包”的本质区别。例如,市场监管总局可将“预制食材”定义为“经初级加工但保留食材本味的半成品”,并强制标注加工工艺与保质期。
2. 技术创新:破解风味与营养难题
借鉴日本“锁鲜技术”与欧洲“低温慢煮”工艺,研发适合中式烹饪的预制食材。如自嗨锅通过“梯度控温”技术使麻辣锅底复热后鲜味保留率达92%,三全食品利用真空滚揉技术提升肉制品嫩度。
3. 渠道革新:构建全域消费场景
社区终端:在社区便利店设置预制食材智能柜,提供30分钟送达服务。
电商平台: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推广地域特色预制食材(如柳州螺蛳粉配料包),2023年相关销售额突破50亿元。
公益赋能:联合公益组织向山区学校配送预制营养餐,解决“吃饭难”问题。
五、未来展望:预制食材驱动的农业食品系统重构
随着《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实施,预制食材将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到2030年,我国有望形成以“生产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终端网点”为核心的产业链,带动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这一进程中,需重点关注三大方向——
标准化建设:制定覆盖原料采购、加工工艺、包装标识的全国统一标准。
绿色转型:推广可降解包装与光伏冷链技术,降低碳排放。
文化赋能:将预制食材与八大菜系结合,开发“故宫宴”“敦煌宴”等文化IP产品,推动中华美食走向世界。
总之,预制食材不是“厨房替代品”,而是中国农业与食品工业迈向现代化的桥梁。它既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时代使命,也回应了年轻人对便捷生活的现实需求。通过厘清概念、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我们完全有能力将预制食材打造为兼具效率与温度的“国民级解决方案”,为全球粮食系统转型提供中国样本。
文/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