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现代生活,有冰箱那是方便多了,可我家冰箱老是被剩菜塞得满满当当,整理起来真叫一个头疼。这让我不禁好奇,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在炎热夏天喝到凉饮的呢?尤其像北宋汴京,那可是繁华之地,他们的冰窖藏三冬雪,到底有啥奥秘?
其实啊,人类利用制冷的历史能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候古人的冷冻智慧,基本都靠自然制冷。冰窖存储就是最早的自然制冷方式之一,简单说,就是冬天把冰块存起来,放在冰窖里,等夏天再拿出来享用。这种方法原始却实用,从几千年前一直沿用到 19 世纪呢。冰窖建造可是有讲究的,冰块融化得吸热,所以冰窖得阴凉,还得做好密封,跟外界隔绝热量。一般冰窖都像半地下室,一部分建在地下,选址也有门道,得靠近河流、淡水湖泊这些自然冰源,方便开采和存储。而且,人们还会在冰块上铺满木屑,这木屑导热性差,就相当于给冰块盖了层防热被,这样冰块能多保存几个月,要是处理得好,甚至能用到下一个冬天。很多古代文明都不约而同用这方法存冰块,咱中国早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就这么干了,《诗经》里就有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的记载,说的就是十二月凿冰,正月把冰存进冰窖的事儿。
到了宋朝,朝廷还专门设立了冰井务,负责储藏冰块。那时候冰镇美食的花样可多了去了,往冰块里拌白糖、水果、果汁都是常见操作,元代还有人往里面加果浆和牛奶,想想都觉得美味。北宋的都城汴京,商业繁华,冷饮店也不少。据记载,开封府有三家大型冷饮店,像 “曹家从食” 就位于朱雀门外,“从食” 就是零食的意思。这些店里卖冰雪、凉浆、甘草汤、药木瓜、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各种冷饮。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里,也能看到一些摊位在卖凉饮,有的摊位上方还挂着 “饮子” 招牌,可见当时冷饮商业有多发达。杨万里还写过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说明冰窖在当时的重要性,一家人就靠冰窖藏冰卖冰过日子呢。不过那时候做冷饮的冰都取自江河,虽说纯天然,但天然水里杂质多,吃了保不准会拉肚子。
再讲讲存放冰块的配套设备,那就不得不提 “冰鉴”,它也常被称作古代冰箱。冰鉴的原理挺简单,就是制作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在夹层里放冰块,然后把食物或饮料放在容器内冰镇。使用时,把冰块放进冰鉴,再把盛着酒水或瓜果的铜缶放进去,过一会儿,酒水、瓜果就变得冰凉可口啦。古人喜欢温酒喝,可到了夏天,就爱喝冷酒来避暑,《楚辞・大招》里说的 “清馨冻饮”,就是指清澄醇酽的酒冰镇后适合夏天饮用。而且青铜冰鉴功能还挺多,夏天能降温冻饮,冬天在鉴腹内加入热水,还能让缶内美酒迅速升温,变成温酒,满足不同季节需求。
从先秦到明清,几千年时间里,冬季储冰供来年夏天用的习俗一直保留着,到清代更是规范化、制度化。像故宫冰窖餐厅,它的前身紫禁城冰窖就建于乾隆年间,当年就是用来藏冰的。有了充足的窖冰,古人在夏日用冰、吃冰防暑降温就成了习惯。春秋时期就有 “冰镇米酒”,《楚辞・招魂》里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描述的就是滤去酒糟的米酒冰镇后喝起来清凉美味的场景。除了冰镇酒水,古人还有各种冰食,像唐朝的 “酥山”,是用奶制品提炼的 “酥”,加热融化后加上蔗汁、蜂蜜等调味品,再装饰塑形,用冰块冷冻而成,算得上是今天冰淇淋的前身。
想想古人在没有现代制冷设备的情况下,靠着冰窖、冰鉴等智慧,在炎炎夏日也能享受清凉,真是让人佩服。再看看我家那被剩菜堆满的冰箱,虽说时代不同,烦恼也不一样,但追求生活便利和舒适的心思倒是相通的。希望以后能找到更好的收纳办法,让我家冰箱也能 “清爽” 起来。大家要是有啥冰箱收纳的好主意,也欢迎分享分享呀!
请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愿你往后日子,干啥都顺,财源广进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