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选择旅居和移民的家庭来说,要想清楚,出来是为了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内容合作 | 微信号:waitan2022
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y
中国孩子的低龄留学版图,正在不断扩大。传统的热门留学国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冒了出来。
此前,外滩君曾采访过,有在前苏联国家亚美尼亚“游牧式养娃”的妈妈,有陪孩子在北非摩洛哥读“美高”的妈妈,以及在南非放养孩子成为“顶级玩家”的妈妈.....
不仅留学选择的视角在变宽,衡量成长的坐标系也更为丰富多元。
前不久,一位来自上海的陪读爸爸的分享,又为我们解锁了一个新的留学目的地——斯洛文尼亚。
这个地处中欧的小国,虽然国土面积仅2万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选为“最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家”之一。这里风景如画,60%的国土被森林覆盖,有着“欧洲后花园”的美誉,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福利也很完善。
孩子从公寓窗口远眺
在开启斯洛文尼亚的旅居生活之前,李先生一家居住在上海,孩子就读于一所市普通小学。孩子4岁学游泳,曾拿过市级游泳冠军,未来说不定能通过体育自主招生,敲开名校的大门。
低龄留学意味着要放弃体育特长带来的升学优势;与此同时,李先生也要辞掉国内的工作,一心一意扮演“全职父亲”的角色。
“有舍也有得”,李先生坦言,全职陪读父亲的角色其实也很忙碌: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忙一日三餐的空隙里,还要自学英语和斯洛文尼亚语。
孩子的生活也很精彩,不仅保持着每天游泳的训练,还经常能在野外撒欢。他们生活的城市被阿尔卑斯山脉环绕,到处是森林、峡谷、溪流,周末全家一起去徒步、野炊、露营......
在卢布尔雅那河边的周末
他说,虽然这是一个存在感不高的小众留学地,但是她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松弛感,以及更自由、多样的人生路径,让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以下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
一场历时五年的筹划
五年前,决定要带孩子出国读书时,家人不理解,毕竟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有着全国最顶尖的教育资源和便捷舒适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出来?
其实很简单,有一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在现在这样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即使我们想要努力给孩子减压,但是在考试、升学、作业、排名等环境因素的裹挟下,普通家长很难超脱。
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有带娃出国上学的念头。
孩子4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教育考察:除了欧洲几个国家,还去过美国、日本、新加坡......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不仅去了解它的教育环境,也会观察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民风习俗、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系统,不打无准备的仗。
最后为什么选择欧洲?
去过几次欧洲之后,慢慢有一种印象:欧洲有点像中国先秦时期那些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想国状态,就是“小国寡民”,不大的国度,人民安居乐业,相邻各国守土为安,文化多元,语言多样,民族交融、自由自在。
而地处中欧的斯洛文尼亚,是一个移民人口较少的国家,也是一个各方面环境都比较适合孩子成长的国家。而它周边的几个邻国,意大利的旅游人口太多了,会有一些混乱;匈牙利的发展稍微滞后一点;奥地利属于德语国家,自我精英意识比较重.....
阿尔卑斯山自北向南穿斯洛文尼亚全境
最后让我下定决心的,还有一个小细节。
2020年春节前后,我们一家来斯洛文尼亚旅游,住在首都卢布尔雅那的一个郊区民宿。每到夜晚,星夜低垂,整个星空尽收眼底。我们就和孩子一起按图索骥、对号入住,找到了牛郎星、织女星等不同的星座,玩得不亦乐乎。
夜观星空,对于我来说是特别久远的童年回忆了。在上海,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星空。对于这一代孩子来说,更是完全空白的体验。
那一刻,我就不再犹豫了。
由于一些前期准备与自己工作的取舍,一直等到半年前,女儿9岁了,上三年级,我们才正式来斯洛文尼亚求学。
我们选读的国际学校,教学语言是英语或者当地的斯洛文尼亚语,通常入学申请的时候选定,之后就作为教学语言一直持续到学业结束。相对应的,学校会有一学年免费的语言支持系统,帮助外国学生适应和过渡。如果适应了一年跟不上的话,学校会让孩子留级。
整个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共200多个学生,大概只有20个左右中国孩子。女儿的班里就她一个中国孩子。
教室一瞥
在这里上学,没有考试、没有作业、也没有什么升学的压力,在一个森林覆盖的国家里,孩子有很多玩耍的机会,也有更多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为女儿的英文基础还可以,基本一个月就完全适应了英语教学。她还选修了法语和斯洛文尼亚语。法语虽然是零基础,上了一个学期也跟上了。
斯洛文尼亚的公立学校学制很有特点:小学是9年制,没有初中的概念,有四种不同类型的中学可供选择。
其中,普通高中类似我们国内的高中,是4年制,以学术为导向,毕业后可以参加“高中毕业考试”,用于申请大学。
学生可以凭借高中会考成绩,申请包括本国大学在内的欧盟国家所有的大学。
技术中学,也是4年制,更注重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毕业后可以报考大学或继续职业培训,也有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
我参观过这里的技术中学,实验室、工作坊特别齐全,毕业生可以从事机械类、建筑类、医护类等工作。
职业学校,是2-3年学制,完全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后一般直接工作,也可以补修一年获得升学资格;
学生也可以在这基础上继续深造,比如读完了3年职业课程,再读2年补修课程获得更高的学历。
因为中学的选择类型很多样,也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最后真正进入大学申请阶段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在这之前,很多孩子已经主动分流,奔向了不同的方向。
孩子在书店阅读
这离不开发达的职业教育和社会福利体系。在斯洛文尼亚,社会资源分配和各方面的福利体系保障比较均衡,各行各业不存在三六九等和所谓的阶层划分。无论你是做公务员、白领,还是做厨师、机械工人,社会地位和收入不存在太大差距。
在这里,几乎没有“卷”的概念。我身边朋友的孩子,大学申请会选择去奥地利、法国、荷兰、意大利等不同的国家。
欧洲的大学也有很多细分种类,比如医科、机械、旅游,都有非常细的专业划分,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不错的学校可供选择,大家不需要都去挤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的国际文化日
作为陪读家长,我也“入乡随俗”,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用狭隘的经验去左右孩子的人生。只要孩子在这段旅居求学中,打好两个基础即可。
一是语言,二是身体。
欧洲国家的多语言环境自不必说,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基本可以掌握5门语言。多掌握一门语言,就等于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熏陶。我甚至觉得,哪怕女儿在这里仅仅是熟练掌握了几门外语,我们也不亏了。
在身体素质方面,我也无需担心。斯洛文尼亚的运动氛围特别浓厚,一到周末,家家户户都出来登山、骑自行车、徒步.....星期日所有商店都关门,平时也没有人加班,到点了都下班,大家的工作和生活界限分得很清。
学校也会有大量的户外活动,每学期都有森林教育、自然课堂、徒步旅行。有一次下雨天,全班学生徒步8公里,把卢布尔雅那整个小城的人文景点走了一遍,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和体验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和文化。
卢布尔雅那中心街区
女儿还体验过集体在森林里生活三天,这也是当地学校的常规项目。通过野外露营,训练小朋友们的生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哪怕下雨天,学校也会坚持户外运动。
印象深刻的是,5年前,我曾带女儿来这里的幼儿园试读。上午两节课后,是一个小时的户外运动。冰天雪地里,小朋友们在户外玩雪撒欢。还有5分钟快结束时,女儿去了趟厕所。
回来后,见操场上的小朋友都回教室了,我们也准备回教室,却被一位老师拉住。她说因为孩子刚刚去了厕所,户外运动时间少了5分钟,可以再玩5分钟回教室。
这个细节很耐人寻味,你可以说她一板一眼有点教条,但也能看出学校对户外运动的重视和对均衡享有教育资源的保障。
成长是具体的,也是可感知的
旅居半年来,最让我感慨的是,所谓的快乐教育,需要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做支撑。
比如,孩子同时学习几门语言,却不觉得累。我想,这和主张玩中学、提倡调动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家长会,看到孩子们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成果展示,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虽然学校里没有作业、没有教材,甚至没有考试,但是,孩子们的成长却是具体的、可感知的。
比如,他们用英文戏剧来展现英语学习的成果,完全由学生自己撰写台词、准备材料、登台表演,在这过程中展现写作能力、绘画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手工制作。
孩子们自编自演英语绘本剧
法语的教学成果,也是情景表演,孩子们扮演餐厅服务员、旅店顾客,用法语交流,再现生活场景。
总而言之,学习成果是可实践、可落地的。
过去十多年来,我在国内一直与学校、家庭、社会、孩子打交道,觉得非常痛心的一点是,我们明明知道很多方面我们是错的,但没有办法纠错,很多问题成为了无解。
以语文为例,我们在教材中很难看到关于“人”的内容,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了解别人;如何关心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世界的关系。教材与我们所处的生活、社会、环境与世界完全是脱节的,这样如何去育人、成人呢?
数学经常是不断地做题和练习,越来越难,但是数学的思维、生活的运用很少。人不是计算的工具,数学应该帮助我们以创造性的思维解决生活的应用;
同样,我们花大量时间学英语,却很少能在大学毕业后,熟练地使用英语社交。教材、教学方法、语言环境都存在问题,最终还是导向唯分数论;
孩子的运动机会,也经常被剥夺,低年级学生的课间不让去操场,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很大影响....
如何让教育,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帮助他们走向社会、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是迫切需要去做出改变的。
孩子在学校里培植绿植
此外,斯洛文尼亚最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它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比较均衡,尤其是它的教育成本,十分亲民。
若孩子就读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基本免费,国家还有福利补贴。甚至有些国际学校,教育部也会划拨教育经费支持,为国际学生减少一半学费开支。因此,女儿在这里读国际学校的学费,一年只需要5千多欧。这个价格在上海是不敢想的。
因为有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校外托管和兴趣班的性价比也很高。
一到暑假,各教会大学、社会团体,以及培训机构,都会举办暑期学校,解放双职工家庭。舞蹈、体育、游泳、绘画、语言学习等各个项目都有,收费也很统一,几乎都是10欧元一天。
国家美术馆展厅里的音乐会
医疗保障方面,我们也体验了一次给女儿看病的过程。因为我在当地办理了医疗保险,可以全家享受,所以女儿这次看病、体检、拿药,没有花一分钱。
不过,在这里看病,需要提前找到并预约好自己的家庭医生。作为固定的医疗第一监护人,家庭医生将负责你未来生活的医疗健康,小病直接开处方拿药;大病、疑难病症会开具不同等级的转诊单,直至三甲医院及各专科医院。
家庭医生均衡地遍布各居住区域,平均每位医生对接1000至2000位病人。像首都这样的城市,家庭医生会比较紧张,我目前还在等待预约。
当地的医疗系统对儿童是有优先保障的,所以女儿1月份来上学,3月份就约到了属于自己的儿科家庭医生。
作为新居民,我觉得,孩子求学的最大挑战,其实在于同伴交往。
毕竟语言文化差异太大,想要和当地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结和深度社交,并不容易。这也涉及到孩子的身份认同问题。
好在女儿从小酷爱运动,有游泳特长,很快就在体育中找到了归属感。在当地的游泳俱乐部里,她不仅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还在全国比赛中拿到金牌,给了她很大的自信。
孩子在斯洛文尼亚参加游泳比赛的奖牌
在学校里,我鼓励女儿主动发起社交,和各国小朋友分享美食。当然,想要帮助孩子更多地融入当地,还需要我作为家长多牵线搭桥。
因此,我也在努力学习英语和斯洛文尼亚语,还就读了由政府举办的免费的语言学习课程,要持续学习半年。接下来,准备尽快通过语言能力测评。
欧洲传统价值观正在消解
在“陪读父亲”身份之外,我还是一名国学经典的研究者和教育者。
如今,我虽然在物理空间上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精神上一直没有离开。
尤其当我对欧洲的文化、信仰、宗教、思想有了更直观的观察后,反而让我能够在国际化视野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的影响。
斯洛文尼亚这样一个“小国寡民”的环境,很像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中的“桃花源”。虽然人口仅有200多万,老百姓安居乐业、自得其乐,人与人之间的状态:平和、自在、友善。
萨瓦河边的野生天鹅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100多年的公寓设施依然良好,一部电梯可以运行50年还在正常使用;城市公园里有很多百年大树;陌生人见面也会互相问好......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现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所提倡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这是极具启发性的哲学命题。它既反映出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也紧扣中国现代哲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张力。
冯先生认为:只有人格自由,才有真正的思想自由、创造自由,而现代文明之所以蓬勃,就是因为激发了这种自由人格。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助力与涵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前面一直在讲欧洲的好,最后,也聊聊欧洲在社会与文化方面的一些隐忧。
我的观察是,现在的欧洲和美国一样,最大问题在于,西方传统价值观正在逐步消解。
卢布尔雅那城堡下的老城
首先是,基督教对年轻人的影响日渐式微。
欧洲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建构的社会系统,我住处的方圆一公里大概有四五座教堂,密度很高,可是几乎看不到有年轻人。不仅斯洛文尼亚,现在整个欧洲的教堂,也很少有年轻人去了。
其次是,个体自由的过分张扬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青少年纹身、抽烟,酗酒等现象,比较常见。甚至还有人在鼻孔、嘴唇、肚脐眼打钉眼.....在追求个体自由的背景下,欧洲等地的青少年是否走向了“个性自由的滥用”?这种现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审美、价值观,甚至社会秩序?
这个问题不只是文化层面的审美差异,更关涉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极限与反思。
还有,随着旅游和移民人口的增加,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多。
我们住的地方是市中心,楼下就是国家银行,对面是国家内政部。即便如此,我们刚来的前三个月,就丢了一辆自行车、一辆电动滑板车。丢了东西还找不到,为了尊重个人隐私,很多地方都不允许安装监控。哪怕我们居住的公寓要装摄像头,也需要全体居民80%同意才可以。
可见自由的背后,也有代价。作为个体,我们只能尽可能看管好自己的东西。
不管怎样,有利有弊,就看家长怎么取舍。
在亚得里亚海海边
我的想法是,既然选择出来了,就要有随遇而安的心态,不要总想着和国内做对比。
我目前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家庭,刚开始做决定很快,但是真正来了以后,又觉得适应不了。
女儿班里的一位学生,就是半年前离开了斯洛文尼亚。不适应的原因,主要还是大人的孤独感。特别在中国的大城市待久了,的确很难适应欧洲的生活节奏和吃穿住行的不方便。
论生活的便捷程度,肯定中国是最方便的。对于选择旅居和移民的家庭来说,要想清楚,出来是为了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据我观察,孩子们倒少有孤独感。他们天然更喜欢户外和大自然的环境,出来了,就没有多少孩子想要回到刷题和内卷中去。
所以,出国前,我自己就做足了心理建设。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提供更多元的人生路径和选择。
至于成年人的孤独感、不方便、不适应,都可以克服。因为想做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我心本无家,心安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