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上海,我在欧陆小国做“陪读爸爸”,远离鸡娃与内卷
创始人
2025-08-04 10:02:51
0

对于选择旅居和移民的家庭来说,要想清楚,出来是为了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内容合作 | 微信号:waitan2022

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y

中国孩子的低龄留学版图,正在不断扩大。传统的热门留学国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冒了出来。

此前,外滩君曾采访过,有在前苏联国家亚美尼亚“游牧式养娃”的妈妈,有陪孩子在北非摩洛哥读“美高”的妈妈,以及在南非放养孩子成为“顶级玩家”的妈妈.....

不仅留学选择的视角在变宽,衡量成长的坐标系也更为丰富多元。

前不久,一位来自上海的陪读爸爸的分享,又为我们解锁了一个新的留学目的地——斯洛文尼亚。

这个地处中欧的小国,虽然国土面积仅2万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选为“最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家”之一。这里风景如画,60%的国土被森林覆盖,有着“欧洲后花园”的美誉,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福利也很完善。

孩子从公寓窗口远眺

在开启斯洛文尼亚的旅居生活之前,李先生一家居住在上海,孩子就读于一所市普通小学。孩子4岁学游泳,曾拿过市级游泳冠军,未来说不定能通过体育自主招生,敲开名校的大门。

低龄留学意味着要放弃体育特长带来的升学优势;与此同时,李先生也要辞掉国内的工作,一心一意扮演“全职父亲”的角色。

“有舍也有得”,李先生坦言,全职陪读父亲的角色其实也很忙碌: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忙一日三餐的空隙里,还要自学英语和斯洛文尼亚语。

孩子的生活也很精彩,不仅保持着每天游泳的训练,还经常能在野外撒欢。他们生活的城市被阿尔卑斯山脉环绕,到处是森林、峡谷、溪流,周末全家一起去徒步、野炊、露营......

在卢布尔雅那河边的周末

他说,虽然这是一个存在感不高的小众留学地,但是她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松弛感,以及更自由、多样的人生路径,让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以下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

一场历时五年的筹划

五年前,决定要带孩子出国读书时,家人不理解,毕竟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有着全国最顶尖的教育资源和便捷舒适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出来?

其实很简单,有一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在现在这样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即使我们想要努力给孩子减压,但是在考试、升学、作业、排名等环境因素的裹挟下,普通家长很难超脱。

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有带娃出国上学的念头。

孩子4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教育考察:除了欧洲几个国家,还去过美国、日本、新加坡......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不仅去了解它的教育环境,也会观察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民风习俗、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系统,不打无准备的仗。

最后为什么选择欧洲?

去过几次欧洲之后,慢慢有一种印象:欧洲有点像中国先秦时期那些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想国状态,就是“小国寡民”,不大的国度,人民安居乐业,相邻各国守土为安,文化多元,语言多样,民族交融、自由自在。

地处中欧斯洛文尼亚,是一个移民人口较少的国家,也是一个各方面环境都比较适合孩子成长的国家。而它周边的几个邻国,意大利的旅游人口太多了,会有一些混乱;匈牙利的发展稍微滞后一点;奥地利属于德语国家,自我精英意识比较重.....

阿尔卑斯山自北向南穿斯洛文尼亚全境

最后让我下定决心的,还有一个小细节。

2020年春节前后,我们一家来斯洛文尼亚旅游,住在首都卢布尔雅那的一个郊区民宿。每到夜晚,星夜低垂,整个星空尽收眼底。我们就和孩子一起按图索骥、对号入住,找到了牛郎星、织女星等不同的星座,玩得不亦乐乎。

夜观星空,对于我来说是特别久远的童年回忆了。在上海,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星空。对于这一代孩子来说,更是完全空白的体验。

那一刻,我就不再犹豫了。

由于一些前期准备与自己工作的取舍,一直等到半年前,女儿9岁了,上三年级,我们才正式来斯洛文尼亚求学。

我们选读的国际学校,教学语言是英语或者当地的斯洛文尼亚语,通常入学申请的时候选定,之后就作为教学语言一直持续到学业结束。相对应的,学校会有一学年免费的语言支持系统,帮助外国学生适应和过渡。如果适应了一年跟不上的话,学校会让孩子留级。

整个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共200多个学生,大概只有20个左右中国孩子。女儿的班里就她一个中国孩子。

教室一瞥

在这里上学,没有考试、没有作业、也没有什么升学的压力,在一个森林覆盖的国家里,孩子有很多玩耍的机会,也有更多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为女儿的英文基础还可以,基本一个月就完全适应了英语教学。她还选修了法语和斯洛文尼亚语。法语虽然是零基础,上了一个学期也跟上了。

斯洛文尼亚的公立学校学制很有特点:小学是9年制,没有初中的概念,有四种不同类型的中学可供选择。

其中,普通高中类似我们国内的高中,是4年制,以学术为导向,毕业后可以参加“高中毕业考试”,用于申请大学。

学生可以凭借高中会考成绩,申请包括本国大学在内的欧盟国家所有的大学。

技术中学,也是4年制,更注重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毕业后可以报考大学或继续职业培训,也有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

我参观过这里的技术中学,实验室、工作坊特别齐全,毕业生可以从事机械类、建筑类、医护类等工作。

职业学校,是2-3年学制,完全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后一般直接工作,也可以补修一年获得升学资格;

学生也可以在这基础上继续深造,比如读完了3年职业课程,再读2年补修课程获得更高的学历。

因为中学的选择类型很多样,也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最后真正进入大学申请阶段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在这之前,很多孩子已经主动分流,奔向了不同的方向。

孩子在书店阅读

这离不开发达的职业教育和社会福利体系。在斯洛文尼亚,社会资源分配和各方面的福利体系保障比较均衡,各行各业不存在三六九等和所谓的阶层划分。无论你是做公务员、白领,还是做厨师、机械工人,社会地位和收入不存在太大差距。

在这里,几乎没有“卷”的概念。我身边朋友的孩子,大学申请会选择去奥地利、法国、荷兰、意大利等不同的国家。

欧洲的大学也有很多细分种类,比如医科、机械、旅游,都有非常细的专业划分,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不错的学校可供选择,大家不需要都去挤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的国际文化日

作为陪读家长,我也“入乡随俗”,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用狭隘的经验去左右孩子的人生。只要孩子在这段旅居求学中,打好两个基础即可。

一是语言,二是身体。

欧洲国家的多语言环境自不必说,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基本可以掌握5门语言。多掌握一门语言,就等于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熏陶。我甚至觉得,哪怕女儿在这里仅仅是熟练掌握了几门外语,我们也不亏了。

在身体素质方面,我也无需担心。斯洛文尼亚的运动氛围特别浓厚,一到周末,家家户户都出来登山、骑自行车、徒步.....星期日所有商店都关门,平时也没有人加班,到点了都下班,大家的工作和生活界限分得很清。

学校也会有大量的户外活动,每学期都有森林教育、自然课堂、徒步旅行。有一次下雨天,全班学生徒步8公里,把卢布尔雅那整个小城的人文景点走了一遍,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和体验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和文化。

卢布尔雅那中心街区

女儿还体验过集体在森林里生活三天,这也是当地学校的常规项目。通过野外露营,训练小朋友们的生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哪怕下雨天,学校也会坚持户外运动。

印象深刻的是,5年前,我曾带女儿来这里的幼儿园试读。上午两节课后,是一个小时的户外运动。冰天雪地里,小朋友们在户外玩雪撒欢。还有5分钟快结束时,女儿去了趟厕所。

回来后,见操场上的小朋友都回教室了,我们也准备回教室,却被一位老师拉住。她说因为孩子刚刚去了厕所,户外运动时间少了5分钟,可以再玩5分钟回教室。

这个细节很耐人寻味,你可以说她一板一眼有点教条,但也能看出学校对户外运动的重视和对均衡享有教育资源的保障。

成长是具体的,也是可感知的

旅居半年来,最让我感慨的是,所谓的快乐教育,需要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做支撑。

比如,孩子同时学习几门语言,却不觉得累。我想,这和主张玩中学、提倡调动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家长会,看到孩子们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成果展示,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虽然学校里没有作业、没有教材,甚至没有考试,但是,孩子们的成长却是具体的、可感知的。

比如,他们用英文戏剧来展现英语学习的成果,完全由学生自己撰写台词、准备材料、登台表演,在这过程中展现写作能力、绘画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手工制作。

孩子们自编自演英语绘本剧

法语的教学成果,也是情景表演,孩子们扮演餐厅服务员、旅店顾客,用法语交流,再现生活场景。

总而言之,学习成果是可实践、可落地的。

过去十多年来,我在国内一直与学校、家庭、社会、孩子打交道,觉得非常痛心的一点是,我们明明知道很多方面我们是错的,但没有办法纠错,很多问题成为了无解。

语文为例,我们在教材中很难看到关于“人”的内容,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了解别人;如何关心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世界的关系。教材与我们所处的生活、社会、环境与世界完全是脱节的,这样如何去育人、成人呢?

数学经常是不断地做题和练习,越来越难,但是数学的思维、生活的运用很少。人不是计算的工具,数学应该帮助我们以创造性的思维解决生活的应用;

同样,我们花大量时间学英语,却很少能在大学毕业后,熟练地使用英语社交。教材、教学方法、语言环境都存在问题,最终还是导向唯分数论;

孩子的运动机会,也经常被剥夺,低年级学生的课间不让去操场,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很大影响....

如何让教育,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帮助他们走向社会、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是迫切需要去做出改变的。

孩子在学校里培植绿植

此外,斯洛文尼亚最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它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比较均衡,尤其是它的教育成本,十分亲民。

若孩子就读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基本免费,国家还有福利补贴。甚至有些国际学校,教育部也会划拨教育经费支持,为国际学生减少一半学费开支。因此,女儿在这里读国际学校的学费,一年只需要5千多欧。这个价格在上海是不敢想的。

因为有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校外托管和兴趣班的性价比也很高。

一到暑假,各教会大学、社会团体,以及培训机构,都会举办暑期学校,解放双职工家庭。舞蹈、体育、游泳、绘画、语言学习等各个项目都有,收费也很统一,几乎都是10欧元一天。

国家美术馆展厅里的音乐会

医疗保障方面,我们也体验了一次给女儿看病的过程。因为我在当地办理了医疗保险,可以全家享受,所以女儿这次看病、体检、拿药,没有花一分钱。

不过,在这里看病,需要提前找到并预约好自己的家庭医生。作为固定的医疗第一监护人,家庭医生将负责你未来生活的医疗健康,小病直接开处方拿药;大病、疑难病症会开具不同等级的转诊单,直至三甲医院及各专科医院。

家庭医生均衡地遍布各居住区域,平均每位医生对接1000至2000位病人。像首都这样的城市,家庭医生会比较紧张,我目前还在等待预约。

当地的医疗系统对儿童是有优先保障的,所以女儿1月份来上学,3月份就约到了属于自己的儿科家庭医生。

作为新居民,我觉得,孩子求学的最大挑战,其实在于同伴交往。

毕竟语言文化差异太大,想要和当地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结和深度社交,并不容易。这也涉及到孩子的身份认同问题。

好在女儿从小酷爱运动,有游泳特长,很快就在体育中找到了归属感。在当地的游泳俱乐部里,她不仅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还在全国比赛中拿到金牌,给了她很大的自信。

孩子在斯洛文尼亚参加游泳比赛的奖牌

在学校里,我鼓励女儿主动发起社交,和各国小朋友分享美食。当然,想要帮助孩子更多地融入当地,还需要我作为家长多牵线搭桥。

因此,我也在努力学习英语和斯洛文尼亚语,还就读了由政府举办的免费的语言学习课程,要持续学习半年。接下来,准备尽快通过语言能力测评。

欧洲传统价值观正在消解

在“陪读父亲”身份之外,我还是一名国学经典的研究者和教育者。

如今,我虽然在物理空间上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精神上一直没有离开。

尤其当我对欧洲的文化、信仰、宗教、思想有了更直观的观察后,反而让我能够在国际化视野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的影响。

斯洛文尼亚这样一个“小国寡民”的环境,很像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中的“桃花源”。虽然人口仅有200多万,老百姓安居乐业、自得其乐,人与人之间的状态:平和、自在、友善。

萨瓦河边的野生天鹅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100多年的公寓设施依然良好,一部电梯可以运行50年还在正常使用;城市公园里有很多百年大树;陌生人见面也会互相问好......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现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所提倡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这是极具启发性的哲学命题。它既反映出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也紧扣中国现代哲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张力。

冯先生认为:只有人格自由,才有真正的思想自由、创造自由,而现代文明之所以蓬勃,就是因为激发了这种自由人格。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助力与涵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前面一直在讲欧洲的好,最后,也聊聊欧洲在社会与文化方面的一些隐忧。

我的观察是,现在的欧洲和美国一样,最大问题在于,西方传统价值观正在逐步消解。

卢布尔雅那城堡下的老城

首先是,基督教对年轻人的影响日渐式微。

欧洲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建构的社会系统,我住处的方圆一公里大概有四五座教堂,密度很高,可是几乎看不到有年轻人。不仅斯洛文尼亚,现在整个欧洲的教堂,也很少有年轻人去了。

其次是,个体自由的过分张扬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青少年纹身、抽烟,酗酒等现象,比较常见。甚至还有人在鼻孔、嘴唇、肚脐眼打钉眼.....在追求个体自由的背景下,欧洲等地的青少年是否走向了“个性自由的滥用”?这种现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审美、价值观,甚至社会秩序?

这个问题不只是文化层面的审美差异,更关涉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极限与反思

还有,随着旅游和移民人口的增加,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多。

我们住的地方是市中心,楼下就是国家银行,对面是国家内政部。即便如此,我们刚来的前三个月,就丢了一辆自行车、一辆电动滑板车。丢了东西还找不到,为了尊重个人隐私,很多地方都不允许安装监控。哪怕我们居住的公寓要装摄像头,也需要全体居民80%同意才可以。

可见自由的背后,也有代价。作为个体,我们只能尽可能看管好自己的东西。

不管怎样,有利有弊,就看家长怎么取舍。

在亚得里亚海海边

我的想法是,既然选择出来了,就要有随遇而安的心态,不要总想着和国内做对比。

我目前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家庭,刚开始做决定很快,但是真正来了以后,又觉得适应不了。

女儿班里的一位学生,就是半年前离开了斯洛文尼亚。不适应的原因,主要还是大人的孤独感。特别在中国的大城市待久了,的确很难适应欧洲的生活节奏和吃穿住行的不方便。

论生活的便捷程度,肯定中国是最方便的。对于选择旅居和移民的家庭来说,要想清楚,出来是为了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据我观察,孩子们倒少有孤独感。他们天然更喜欢户外和大自然的环境,出来了,就没有多少孩子想要回到刷题和内卷中去。

所以,出国前,我自己就做足了心理建设。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提供更多元的人生路径和选择。

至于成年人的孤独感、不方便、不适应,都可以克服。因为想做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我心本无家,心安是归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玩转西双版纳】暑期到西双版纳... 盛夏八月,当热带阳光洒满雨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场无声的服务升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迎接暑期客流...
湖北恩施旅游景点大全攻略!恩施... 第一天:初遇恩施 - 土司城与女儿城 清晨7点,我们一家三口从武汉乘坐高铁出发,窗外的风景由平原逐渐...
暑假去哪玩凉快又好玩?四川六天... 四川,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土地,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诱人的美食闻名于世。2025...
河北秦皇岛:游人赏山水觅清凉 ... 来源:IC photo近日,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板厂峪景区九道缸瀑布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尽享清凉...
芒果布丁麻薯,三重口感让你一口... 芒果布丁麻薯是一道融合了布丁的柔滑与麻薯的软糯的甜品,搭配芒果的香甜,口感丰富,制作过程也不复杂。这...
文化入馔 宋宴生辉——文化河南... 8月1日,文化河南菜发展论坛暨宋风雅宴万象城店开业发布会在郑东万象城举办。社会各界嘉宾齐聚一堂,见证...
上海喝酒“怪象”,茅台五粮液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是“纸醉金迷”的代名词,高端商务宴请似乎非茅台、五粮液不可。然而,真正深入本地...
原创 北... 咱现代生活,有冰箱那是方便多了,可我家冰箱老是被剩菜塞得满满当当,整理起来真叫一个头疼。这让我不禁好...
6天5晚甘南轻奢游方案:野奢帐... 6天5晚甘南轻奢游:野奢帐篷、藏药浴与藏地人文的深度对话(人均2000元高端体验) 甘南,这片被《国...
重庆5天4晚旅游团联系方式,穷... 家人们,要是你还在纠结暑假去哪儿玩,那重庆绝对是个不容错过的宝藏之地!重庆,这座极具个性的城市,就像...
亲身经历分享去四川品质纯玩4日... 四川,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旅游目的地。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像九寨沟那如童话世...
张家界五天四晚的奇妙探索分享:... 张家界,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它有着雄伟壮观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流、神秘古老的民族文化,仿佛是大...
一把“火”点燃凉山普格文旅热 七月盛夏,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彝族“火把节”如期而至。气势恢宏的千人“朵乐荷”非遗舞阵、激情四射的斗...
暑假去西北旅游8天人均花费多少... 第一天:初遇西北 - 兰州印象 飞机降落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时,透过舷窗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那...
贵州:“新服务”瞄准大市场 “大家看,在攀登径道上有一条绳子,也是保障我们安全的‘生命线’,在攀爬过程中,要确保锁扣紧扣在这条绳...
在直播间,找到staycati... 暑期即将过半。这个夏天,我的朋友圈被放假的学生,带娃的家长、“拼好假”的打工人晒出的出游照刷屏。在这...
张家界五日游独家的路线规划+景... 第一天:初遇张家界——天门山探奇 清晨,我从长沙乘坐高铁抵达张家界西站,窗外的奇峰异石已经让我心驰神...
近期8或9月去张家界避暑玩五天... 第一天:初遇张家界——天门山的震撼 清晨,我从长沙乘坐高铁抵达张家界西站,窗外的山峦渐渐从平原中拔地...
四川6天5晚大概花多少钱,超全... 一直听闻四川是“天府之国”,那里不仅有巍峨壮丽的雪山、澄澈如镜的高山湖泊,还有神秘悠久的古蜀文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