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菜便宜,煲汤的大骨比我家旁边的菜市每斤便宜4块钱。”“我今年70多了,天天出门买菜就是一种锻炼。”“五里多样样有,我就是看中这边品种多还新鲜。”8月2日,开屏新闻记者走访五里多农博广场,将目光聚焦于菜市场的“老朋友们”——老年群体,尝试了解这里如何俘获银发消费者的心。据悉,五里多农博广场适老化服务区已于8月1日焕新开放,众多细节让“老朋友们”更爱这方充满人情味的城市角落。
通过适老化改造
“老朋友们”买菜更便利
清晨走入缓步前进的人群,满眼多彩食材码放整齐,随处可见手拎肩背大小包袋的“老朋友们”。对老年人来说,逛菜市是关乎一日三餐的头等大事,“去哪卖菜”更是一门值得认真研究的生活学问。
8月1日上午,五里多农博广场在原市场基础上打造的适老化服务区正式亮相,通过硬件设施改造、服务管理升级、文化氛围营造等方式进行创新提升,帮助“老朋友们”在买菜、休闲时感受更贴心的便利与温暖。
为了让“老朋友们”逛得安心、用得顺手,五里多农博广场适老化硬件改造工程从空间入手,扩大室外休息区与楼梯转角休息空间,配备休息座椅及助力扶手,一方面满足老年人临时休憩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安全支撑。同时,还在楼梯贴心增设可置物栏杆,方便临时放置菜篮等物品,从细节处减轻携带负担。
另外,从老年群体的视力特点出发,市场将安全疏散指示牌更换为更大尺寸、具有反光性能的材质,清晰标注通道与出口,帮助“老朋友们”更快识别空间所在位置。此外,通风、排污、消防系统也将协同升级,多角度为老年消费群体筑牢全场景安全防线,让便利与安全成为农贸市场的标配。
“裁缝铺”“修鞋摊”……
便民服务成为市场独特风景
不仅是硬件改造,管理和服务内在提升的印记同样可见。今年67岁的陈凤香阿姨住在附近的五里片区,她的记忆中还有老东站农贸市场的影子,晋宁、昆明等地菜农汇集在此交易,当时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实惠、丰富、新鲜。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从老东站农贸市场到五里多农博广场,陈凤香阿姨关于东郊路的生活记忆鲜活依旧。为了复刻当时的亲切氛围,五里多农博广场适老化服务区打造“老昆明街区场景”,灰砖墙面挂起老式招牌,竹编货篮陈列鲜果,还原老集市的烟火气。特设“老茶馆服务站”,欢迎“老朋友们”逛累了歇歇脚,取一搪瓷杯慢慢品尝茶香,重回旧时街巷的闲逸时光。
五里多农博广场以惠民农贸市场定位立足至今,实惠与新鲜之外,小店同样彰显生活温度。随着城市发展,逐渐淡出视野的“裁缝铺”“修鞋摊”“平价剪发”等小店仍是老年人生活中的“刚需”。适老化服务区不仅提供缝补、修鞋、平价理发等服务,更引入“医院远程挂号”便民点,由专人协助老人操作,这些举措既解决了老年人“修修补补”的实际需求,也为老手艺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小而美”的便民服务业态成为市场的独特风景。
“这两天来剪头发的人非常多,很多老人家就住在附近。”正在平价理发摊忙碌的朱女士一边埋头答话,一边细心剪动不停。无论男女老少,剪发一律6元,仿佛时光倒流的物价吸引不少买菜路过的老年人等候剪发。
扎根本土的民生市场
提升农贸市场的民生价值
顺着人潮涌动处看去,云南省老年病医院正在免费分发消暑酸梅汤,工作人员董女士介绍道:“人气确实很旺,昨天准备的400个纸杯不够用,接下来还会根据时令继续研发更多产品。”现场,五里多农博广场联合云南省老年病医院、云南省敬老助老协会、昆明电视台等机构,试点打造“五里多老年人专属优惠专区”,不仅提供中药茶饮、三伏贴,还涵盖生鲜、日用品等老年人日常刚需消费品类,各大机构携手让惠民政策惠及更多“老朋友”。
城市服务不断升级的今天,五里多农博广场作为扎根本土的民生市场,率先呈现的昆明首个适老化服务区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暖心样本。烟火气升腾之处,云南四季变化第一时间在此上桌,不仅折射出昆明城市生活的底色,还让陌生人的短暂交会生出丝丝暖意,更让人重新理解关于生活与社会的实感。
据五里多农博广场工作人员介绍,市场始终坚持“源头直供”模式,从产地到摊位减少中间环节,希望让价于民。未来,市场将以本次适老化改造为起点,持续聚焦民生定位,以更多举措提升农贸市场的民生价值,让老年人等广大市民群体买得实惠、吃得放心。
开屏新闻记者 史子昊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副总编辑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