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期在《高安寻古》平台推送系列文章:《高安金沙刘氏源流》,有读者提出;金沙台村及来苏渡村去了哪里?应读者要求,笔者今特借《高安寻古》一角,专文推介高安名胜古迹一一金沙台。
金沙台,在今市城高安大桥南岸东一公里处,属筠阳街办左桥行政村辖区内,系高安建县第一位县令汉代建成候刘拾所建。据清代同治《高安县志》卷之二十七“古迹-古台”中载:“金沙台,在治东南二里许,长沙定王子刘拾建,为游玩之所,代有文人题咏,后圮。明代万历年间,刘刺史云而诗人刘澜谷汇刻《金沙台集》。“历代复修复毁,现遗址仅存台基,也被悠悠锦河水,漫浸黄沙所淹没。”
金沙台自古以来便是高安一大名胜古迹,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纷纷登台临风把酒,咏诗作赋,寄物揉怀。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元丰年间来筠州(高安)看望弟弟苏辙时曾登台作《金沙台》诗一首,借景抒情,抒发胸中的闷忿,聊以自慰:
雨后春风渐转和、扣门迁客一经过。
王孙采地空挂壁、长者芳声动薛萝。
正尔谪居怀北阙、聊同笑语说东坡。
山林台合原无异、促席论心酌叵罗。
苏辙当年陪同其兄苏东坡一起登上金沙台,回想起这么多年以来自己跌宕起伏的官场之路,不禁悲喜交加,心潮澎湃,也油然作《金沙台》诗一首,其诗云:
待罪东轩仅两秋、崔酤事了月夷犹。
笑崇善类询舆论、过访仁贤棹小舟。
契合通家忘异姓、情敦同气迈凡流。
金沙台上聊舒乐、聊景题诗阁酒瓯。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游览了筠州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建的众多书院,闻听了学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一时间筠州大地文风鼎盛,所见所闻是另一番美好景象,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了《金沙台》诗一首,其诗曰;
校台居北阙、尝想江南闲。
况复事南归、恣意山水间。
春致锦之游、时上金沙台。
往往循流去、维舟登岸来。
行疱渔父鲶、林樾隐君杯。
吏隐奚足道、胜游能几迴?
抽毫记筠学、觅兴遍九垓。
申章谢主意、何以馨高杯。
南宋大诗人,瑞州知府杨万里当登上金沙台时,仰望着中原大地的大好河山被金兵铁蹄蹂躏侵吞,不禁触景伤感,特作《金沙台》诗一首,抒发心中蕴藏多年的的忧国忧民之情一一
省耕出郭且搴帷、正是东风二月时。
吊古怀贤频驻节、登台抚景谩裁诗。
霜侵两鬓伤民瘼、日下孤城强酒厄?
北望遥遥怀不尽、丹心一点正倾葵。
唐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太府寺丞吕祖俭因上书得罪宰相韩侂冑,被贬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后移居江西高安,他曾多次游览金沙台,借景抒怀:
谪居无地寄幽怀,筠有高台自汉开。
紫极晨光招我望,锦江春色逐谁来?
赓歌惟忆多炎裔,作赋应怜乏贾才。
人物若增山水胜,诗仙龙种两奇哉。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于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走马上任瑞州知府,曾登金沙台观景,见元兵大军南下烧杀抢掠,而王孙贵族却不知忘国之痛仍过着奢侈生活,而广大老百姓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忧百姓痛苦,作《金沙台》诗一首,以泄心中愤恨之情:
地胜当兹郡,登高接太微。
观风缘正假,问瘼恤民饥。
楚相应难作,王孙去不归。
春光频动兴,句就彩毫挥。
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揭傒斯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从京城回老家江西龙兴富州(今丰城市杜市镇)省亲,期间,来到瑞州看望自己的好友、驸马都尉伍兴甫。时隔多年,二位老友相见格外高兴,于是,二人携手兴高采烈地同游高安金沙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金沙台》一诗;
定王王子建成候,台置金沙瞰锦流。
千古登临同此况,百年感慨对高秋。
三间祠宇筠林旧,八百仙踪碧落幽。
抚景题诗还阁笔,才华敢拟二苏俦。
本篇已完结,资料来源:一、《高安县志》,二、《金沙刘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