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根据不同的熬煮状态做出对应的调整。
熬煮的过程,需要制作师傅不断观察。
食用凉粉时,根据客人喜好添加蜂蜜和香蕉露,别有一番风味。
熬煮好的凉粉需要经过冷却成型,口感更佳。
冷却后,呈果冻状的凉粉,棕黑色,有光泽,半透明。
不少慕名前来的食客在店里品尝大坪李凉粉。
打包好的凉粉,便于顾客外带。
制作过程虽然复杂,但制作人员始终坚持品质优先,做好每一步。
五华县河东镇太和村大坪李凉粉店,产品单一,只有凉粉,前来的顾客只需要跟店家说是堂食或者外带,要多少份即可,没有其他挑选。但这不影响这家店的销量,“高峰期可卖出上百锅”。
若不是本地人带路,可能很难发现路边这家不起眼的小店,是一家近百年传承制作凉粉的老店。前店销售后厂生产的布局,让整个制作流程在食客眼前一目了然。
凉粉又名仙人粄,是客家地区的一道传统小吃。清乾隆《嘉应州志》(卷一·舆地部·物产·草之属)记载:“仙人草(熬汁入面为糕,可解暑。广东新语谓之凉粉草)。”此处“糕”通“粄”,这是介绍凉粉制作过程:通过选取鲜嫩的凉粉草,洗净后放锅里经柴火熬煮,再放凉凝固,最终形成清凉爽口的凉粉。
“我们家是从1939年开始制作凉粉的,可以说是几代人的口味记忆。”现第三代传承人李雄南利用祖传秘方熬煮出具有独特口感的凉粉,清凉解暑,深受群众喜欢。
清晨五时,河东镇的晨雾还未散尽,李雄南蹲在灶台前,熟练地往灶膛添柴,火光映红了他布满皱纹的脸。铁锅里,深褐色的凉粉草汁正咕嘟咕嘟翻滚,浓郁的草木香裹挟着柴火气,在晨风中飘散。
“熬仙人粄急不得,火大了发苦,火小了不成形。”他边说边用勺搅动,一锅要熬两三个小时,定型还要三四个小时。在现代化厨具普及的今天,李雄南坚持用柴火熬煮。“柴火灶的受热更均匀,熬出的凉粉才有那种弹牙的韧性。”他指着墙角堆积的木柴解释道。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让每锅凉粉都带着淡淡的烟熏香气,成为机器生产无法复制的味觉印记。
冷却后呈果冻状的仙人粄,棕黑色,有光泽,半透明,既是一种清凉食品,又可临时充饥。食用时加入适量蜂蜜、香蕉露即可,入口先是蜂蜜的清甜,紧接着是凉粉草独有的微苦回甘,滑溜溜地顺着喉咙往下咽,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那股子清爽劲儿,像是把整个夏天的暑气都吸了进去,只留下满口的甘醇。
墙角的柴火还在噼啪作响,铁锅里的凉粉草汁依旧翻滚。对于李雄南来说,柴火慢熬的不仅是清凉的滋味,更是岁月沉淀的匠心与温情。对于食客来说,这是在每一个燥热的夏日里,凉粉带来的清凉慰藉,以及家乡的味道。
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曾文敏
图: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