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斐济劳托卡市一家餐厅飘出葛根曲奇的香气,店主总会想起江门老家田埂上的粉葛。这缕跨越重洋的清甜,源自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踏乡农韵突击队与鹤山市双合镇的携手合作。这个夏天,青年学子以“四链融合”赋能地方特色产业,书写产教融合助振兴的鲜活答卷,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科技为笔,让粉葛“变身”高值好物
“削了皮白白嫩嫩,清甜无渣”的鹤山粉葛,如何将好品质转化为农户好收益?突击队凭借实训室的较真劲儿,投身粉葛深加工创新。
在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支持下,队员们在食品工程学院实训室反复调试,历经上百次实验,成功研发出葛根曲奇、司康、芝士蛋糕等系列产品。葛根曲奇膳食纤维含量超6%,葛根素保留量达200mg/kg以上,甜度降低30%却不失粉葛清甜。队员小邱说:“不只是把粉葛加进点心,还让它成为主角。”这种“减法思维”(减糖)与“加法思维”(增效)结合,让传统农产品跃变为健康零食,开启高附加值通道。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乡土好物”面临“藏在深闺人未识”或“优质不优价”的困境。突击队实践证明,通过科技赋能,从口感优化到营养保留,从单一食材到多元产品,普通农产品能突破地域限制,成为高附加值商品。“实验室 + 田间地头”的联动,为特色农产品打开了转化通道。
非遗为墨,让老手艺接上“新地气”
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合牛屎饼(牛史饼)”制作技艺曾陷入“守得住手艺,拓不开市场”的困局。承载着侨乡浓情乡愁、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鹤山市双合联香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非遗保护单位,一直在寻求突破。
转机来自突击队带来的“量化思维”。突击队携手鹤山市双合镇团委、文旅办,与联香食品深度联动,发起“探味联香·艺展联香”主题活动。队员们把老作坊里“凭手感”“靠经验”的制作环节,拆解成可复制的精准流程,记录参数、优化细节。还结合健康饮食趋势与现代健康理念调整配方,让老味道有了更稳定品质和更贴合现代口味的表达。这些经过“量化”升级的传统糕点,让老手艺接上了新时代地气。
传承人麦炜根感慨:“大学生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让老味道‘年轻’的思路。”“教育链 + 产业链”的协同,既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让非遗技艺在创新中拓宽市场,焕发新生。这一逻辑适用于众多非遗技艺,找到“传统基因 + 现代表达”的结合点,就能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认同”,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IP。
青春为帆,让乡土味跨越山海
粉葛的清香,不仅飘在鹤山的田间地头,更越过高山大洋。突击队为斐济华侨定制的葛根曲奇,化作连接乡愁的“味觉纽带”。
针对斐济原料与口味,突击队在《葛根曲奇标准化工艺手册》里特别标注:“用当地椰油替代黄油,适配热带风味”;更贴心录制粤语教学视频,细致讲解葛根粉过筛、烤箱预热乃至面糊搅拌速度和时间等细节,如同邻家嘱咐。
“咬一口,像回到小时候蹲在灶边等妈妈蒸粉葛的日子。”斐济华侨余姐的感慨,道出了这份点心的分量。如今,这份跨越国界的点心,已通过华侨根系进入斐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华人社区,“鹤山葛”成为传递乡土情谊的文化信使。
四链融合,让产教融合结出“振兴果”
亮眼成绩单背后,是“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高校 + 政府 + 企业”协同机制,激活双合镇特色产业焕发多元活力,勾勒出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路径。
在粉葛之外,突击队化身“文化挖掘者”,为“侨益康茶业”梳理归乡故事,通过品牌宣传片与口述史,将茶叶从“农产品”升华为“文化符号”,品牌影响力提升,订单延至东南亚侨胞圈。针对光伏农业基地的金钻凤梨,突击队聚焦渠道拓展,拍摄短视频突显其独特种植场景与绿色品质,有效拉动产品销量。
“学生在田间地头长本领,乡村在产教融合中得实惠。”指导老师曾老师道出实践深意。这支多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带着专业技能扎根乡土,培育出懂技术、接地气的实用人才,留下可复制的产业升级方案,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
从非遗饼香远扬到侨乡茶味飘洋,支撑它的是“四链交织”的强大合力。高校技术攻坚注入创新动能(创新链);师生实践共育乡土人才(教育链 + 人才链);政府搭建平台拓宽销路,延伸产业链。这环环相扣的协作,形成“研发——生产——销售——文化”的完整闭环。
正如突击队指导老师廖老师所言:“我们留下的不单是产品,更是让乡土产业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这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长久之策。”
如今,光伏基地的金钻凤梨借着短视频东风走向市场,越来越多乡土好物正循此路破圈。这不仅是双合镇的振兴故事,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中高校赋能县域经济的鲜活实践。当饼香、茶香、果香在城乡流转,一条产教融合、校地协同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被青春的脚步越踏越实,通向更广阔的天地。
总策划丨龚丹枫
总统筹丨王倩 卫轶
文|记者 秦小杰 通讯员 广外艺宣
视频文案、拍摄丨秦小杰
部分素材学校提供
拍摄剪辑丨实习生 阮凯成
包装、海报丨刘苗、黄江霆
出品丨羊城晚报教育健康部